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教育未来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所取代吗?
人工智能,人类,智能中国传统教育未来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所取代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因此,“教育拯救人类”也就意味着,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将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即不断提高人本身的技能来与人工智能相抗衡,而应当是创造性的,即直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认清新技术的本质、优势与局限,不断改进技术、控制技术、管理技术,使人在人工智能的技术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学会正确地管理技术,要比学会抗衡技术明智得多,这也是新技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与此同时,教育的本质也在人工智能时代愈发凸显。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人类的许多工作可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依靠机器来完成,但教育不能,因为只有“人”才能培养和塑造“人”。当我们把教育视为在新技术时代提高人的竞争力的一种方式时,我们实际上已经默认了“人是机器”这一哲学命题。
我们必须承认,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将大规模地解放劳动力已成为不可逆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正是使人不断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由此可见,企图通过提高人的“技能”来与新技术争夺工作岗位的想法是不理智的。在未来,教育需要做的是,让人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确立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如果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是自卑的,那么,人终将被人工智能所统治。面对人对未来世界的生存忧虑,教育必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技术的联系与本质区别,进而去正确地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我认为这将成为新时代的人类应当具备的一种素养。
当然,这是前人在教育中从未遇到的新问题,一切都值得我们在未来到来之前去更努力地探索。
2004年,“机器人伦理学”一词首次公开使用,从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机器人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话题。这一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探索人类如何在新技术时代与机器人更好地相处,并使自己的存在成为一种必然。而教育也在人们的忧虑中不断地凸显其价值。
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尔库塞曾提出将技术“美学化”,运用“审美之维”,通过审美形式来改造原有的交往形式,培养感性的人,可见,真正解决人与技术的共生共存问题,终究还是要回到人的这一维度,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也是教育在未来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被取代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最关乎“人”的工作,人若想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替代,就必然需要通过教育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与主体地位。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将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面临的非但不是消亡,而是面向教育本身、面向人类未来的新生。
- 2-
没有发起性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正在大面积取代人类的工作,这是现实。而且现在有些国家正在研究,未来人工智能一旦取代了所有岗位,那么人类怎么办?在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的北欧,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向国民提供免费的福利,人们即便不用工作,每个月也能收到一定数额的资金。国家鼓励居民去旅游、消费,以此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关于这个现象,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和人类存在竞争关系。如果说未来人工智能顶替人类从事一些工作,使得人们可以有足够的钱和空闲去旅游,这也许能够实现。
归根到底,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尽管现在人工智能在一些工作领域,做得比人类优秀,但人工智能缺乏一项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主动性或者叫发起性。人工智能可以按照人类制定的程序去工作,但它不会主动去想做事情,比如当人工智能看天的时候,它不会思考太阳系里还有什么可以让自己探索的东西。
这种发起性,对于人类而言非常重要。人类因为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于是发起需求,然后发明出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很多事物。未来,人类还有可能会去研究人类智能,甚至是动物智能,而这一切的动因,都来自于人的主动规划和发起性。而人工智能不具备这个能力。在这些领域,教育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截至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过人工智能去发起一个新的问题,或者主动去做一个事情。因为人会做一些更复杂的事情,会不断发起思考,所以人工智能取代不了人类。
- 3-
创造性是教育给我们的最大馈赠
人工智能现在之所以广受关注,恐怕是因为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与人类展开围棋大战时展现出了绝对优势。这让观众在看完人机大战之后担忧起来,觉得机器会不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在方方面面对人类进行“碾压”。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未来基于不了解以及恐惧基础上的认知。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并没有自主意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现在能做的事情,即使再复杂,也不能说这是机器人的意愿,而是出于人类的命令。
拿围棋人机大战来说,机器人赢棋了,还能占据围棋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它会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吗?这些比赛是它主动希望进行的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主意识,那么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仍旧只是人类能力的强力补充和延伸。
有人设想,如果万一有一天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呢?那这就已经脱离了我们这个论题本身,它已经不是人类生产的替代者了,也就是跟我们今天所谈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话题没有关系了。
因此,我们谈论教育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前提,就应该是机器没有自主意识,或者是有非常局限的、在人类可控范围内的自主意识。
在这个前提下,人类的教育赋予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创造性思维。比如设计师、艺术家一类的职业,是不能够被机器人取代的。而那些纯粹的简单重复工种,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通过观察发现,我们今天讨论“人类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是否需要教育”,一些人把这个话题等同于“如果将来人类可以依靠人工智能衣食无忧,那是否还需要教育”。我认为,这种想法对教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教育的本身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延续,如果仅仅满足于衣食无忧,那么人类在未来就只有自我退化这一条路可走了,在更广阔的基础上去追求和探寻更多真理,在这条路上,人类在未来可以预见到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要填补的空白还有太多,要谋求的发展任务也还很重。现在就去畅想未来人工智能如父母般让我们人类衣食无忧,未免太早。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人工智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上一篇:破产了,怎么重新振作起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