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玉器的“橘皮纹”有什么特征?它是怎样形成的?
古玉,玉器,表面古代玉器的“橘皮纹”有什么特征?它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结合一些古玉图片来谈一谈:玉器表面的橘皮纹分为原生橘皮纹和次生橘皮纹。所谓橘皮纹,就是指类似于橘子皮或者人体皮肤那样的纹路,呈磨砂状,表面凹凸不平,既有凹陷又有氧化凸起,玉表皮毛孔分布毫无规律可循,呈自然分布状态。
所谓原生橘皮纹,就是指玉石长期被河水冲刷、浸泡或者裸露于地表 ,受氧化、干化、日照引起的自带橘皮纹。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玉石籽料,山流水料里头。说白点,很多老玉石都具有原生橘皮纹,所以不能以橘皮纹来判别古玉真伪!
所谓次生橘皮纹,指的就是古玉久埋于地下,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湿度、时间内受沁、氧化、侵蚀、剥落形成的橘皮状的玉表面。这种橘皮纹通常伴随局部开窗、地弯、形变、钙化、白化、土蚀、虫蛀、受沁等情况出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古玉经过原始的打磨和抛光后,玉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截面,截面上出现许多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叠加的、不平行的、间距不等的线条。因此,古玉长期受沁氧化后还保留了原始加工痕迹——磨砂状的玉表面。
古玉久埋于地下,受地热、地湿以及自身分子结构不平衡或者应力不均匀的影响,表面大多呈失水状态,起皱纹疙瘩,通常凸起的地方和玉质疏松的、绺裂部位产生的橘皮纹表面空隙要多一些,大一些!凹下去的地方大多是土蚀、虫蛀、钙化等原因引起的局部脱落造成的。
这种橘皮纹表面的毛孔是会“呼吸”的,而且会“吐灰”!这些毛孔呈不规则分布,凹下去的涡涡边缘是平缓的,非锋利的,空隙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浓淡层次过渡和变化的。
玉表面长期受沁、氧化,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包浆或者光泽,这种光泽是非常柔和自然的,就像夕阳西下照到冰面上的感觉,绝非高光、贼光!因此,真古玉大多宝光四溢,用手背划过去,有牛奶般丝滑!钙化或白化、土蚀、虫蛀、全沁等特殊情况除外。
鉴别古玉真伪,橘皮纹可以作为识别古玉是否开门的一个要素,但并非有橘皮纹的所有玉石或者玉器都是久埋于地下的真古玉!我们还要综合其料、工、形、纹、沁、包浆去判断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结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蓦然一问,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仔细回想,橘皮纹似乎听说过几次,但一直也没有对上号。藏高古玉也有二十年了,上手的生坑熟坑玉也记不得有多少了,有些玉表面有侵蚀土咬痕迹,有的地方有萎缩坑洼,但没有和橘皮纹联系起来。也许接触的圈子里没人这么叫的,总之,才疏学浅。读了以上几位的回答,恍然大悟,急忙翻了翻几盒玉,对号入座。因大部分藏品不在手边,仅找出一件入过土的宋(或以前)玉鹿,照下来向大家请教。
按以上说法,如果橘皮纹是高古玉的特征之一,应该出现在比较平滑大块的表面方可表现出来。当然,玉器质地松软或坚实,土壤的酸硷性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其生成速度及最终的程度。
下图中鹿的右臀部表面是橘皮纹吗?欢迎行家点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橘皮纹的古天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玉的橘皮纹是由于玉器自身的应力反应,以及坑内环境的高热所致,状如皮肤的纹理,它的最大特点是:基于表平面以上隆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瓷器的所谓桔皮纹的形成,是在瓷器生产的某一个时间段例如清朝。还和瓷器当时选用的胎土及釉料有关,还可能会和瓷器的烧制的温度也有关系。综合这些因素,当时烧造成的瓷器的釉面就会呈现出来象桔子皮一样的皱纹,俗称桔皮纹。请看图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如何看到潜在风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