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国外是不是将父母视同路人?
父母,孩子,子女国外是不是将父母视同路人?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国外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不是视为路人,经常听到身边外国人说什么节日要回国看望父母了等等。只不过国外的养老体制比我们好,使得老人不用依赖子女就能有很好的生活。同样父母对于成年子女也没有中国父母那么全身心忘我地付出。使得中国父母越老在子女面前越低三下四,唯恐老了没人照顾,事实上即使全心付出,老了还是很凄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了需要编造的宣传而已。
环境不同,三观不同,某些国家亲友之间相对独立,不是非要时时刻刻待在父母羽翼之下。
早些年为了宣传资本主义即将灭亡,渲染资产阶级人情冷漠。
小时候就写过作文:资产阶级人情冷漠,人不如狗。 给的材料就是某国人喜欢养狗。回过头来看看,笑死我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好的陪伴就是放手让他去飞,这可能是西方父母和中国父母对子女情感依赖不同的之处。
中国人自古讲究“养儿防老”,因为古时候人老了之后除了靠子女(而且主要是靠儿子,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没有可以依靠的,因此家族全靠亲情维系。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无法以现代的眼光来评定其是与非。另者,中国没有宗教,因此“孝”之道是治国理念,在汉时有举孝廉的官方行为,孝子是要受到表彰的,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标准,也没法用现代眼光来论其是非。
西方早些年也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不只是中国人的特权。农耕时代,也要讲究人口集中才有生产力,才可以兴旺。只是这些人工作性质的变化,由于工作原因,更多人选择外出发展。欧美人选择去大都市跟中国人选择去北上广深是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差别。人往高处走,到哪都一样。
只是说,西方人表现亲情的方式跟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更加强调子女的独立性和个人的权力,所以会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不同的理念造成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能用一个标准也检验。比如我经常遇到父母亲骑车带孩子出去玩,很小的小朋友自己推车上坡,父母从来不帮手,不能说父母亲不疼不爱孩子,只是在培养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中国人整天说疼孩子,可是真正陪伴孩子成长的还真不多见。经常看到的是父母亲和孩子在一起,各玩各的手机,却很少见到像国外父母那样带孩子跑步做游戏的。
关于家族观念,我们对西方也存在误解。比如西方国家也非常讲究团聚,圣诞节很多天就开始走亲访友开帕踢,平安夜一家人在一起守夜,有的地方还要斋戒禁食,如今他们的节日习惯坚持得比我们的春节还要好。
再比如有的国家允许使用父母亲的房产做抵押给子女买房,按揭款由子女自己支付。也有的父母早早把房子给孩子置好,以便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去打拼。尤其是一些家在偏远贫穷的地方,如果孩子可以到大城市(比如首都)去工作,父母亲一样会给予大力的经济支持。我就遇到过一个单亲妈妈表示,一定要挣够钱给孩子在首都买一个小公寓。我还认识一个单亲父亲,早早给儿子盖了一栋小楼,如果孩子将来没有好工作,就在家里开家庭旅店。
看来父母子女形同陌路,只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成千上万留守儿童都是隔二代爷爷奶奶教育着,思想停留在一半现代一半隔代,出来能立即融合着高速发展社会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国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我想应该是像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多一些吧。
相比较中国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国外更注重沟通,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基本的一种尊重。而中国父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中“老观念”影响和熏陶,对待孩子的方式总是凌驾于孩子身份之上,父母就是绝对的权威,要求子女无条件的服从。这也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父母都曾是孩子,孩子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没有谁比谁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也不存在谁在家庭中绝对的权威。彼此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彼此之间关系好坏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