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的内阁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回事吗?
内阁,明朝,英国明朝的内阁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回事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朝的内阁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回事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不是一回事儿。这二者就相当于是“胡萝卜”和“白萝卜”,都是萝卜,但“心儿”不一样。
先说说明朝的这个“内阁制”:
明朝“内阁”=皇帝的“秘书部”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虽然加强了皇权,但是皇帝的日常事务也多了,一大堆政事需要皇帝去处理,朱元璋忙的不可开交,感觉到这样下去不行,需要找点人来帮助自己分担分担,于是就设立了“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助理,这也是明朝内阁的前身。后来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就形成了一个比较正规的“助理”机构,这个机构称为“内阁”。
“内阁”从成立开始,职能就十分的清晰,就是皇帝的助理,或者说秘书。对皇帝来说,内阁成员就是协助自己办事的。从权力本身来说,内阁在开始时没有多大权力,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巅峰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力就相当于“宰相”。
“内阁”后来的运转主要是通过“票拟权”,就是内阁大臣把对国家政事的建议写下来,呈交给皇帝,而皇帝如果认同这些建议,就会用红笔做出批示,此为“批红”。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内阁只有一个“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最高决策权依然在皇帝手中。
不管明朝的内阁权力有着多大的发展,归根结底,这个机构还是为皇帝服务的,为封建皇权服务的。
再说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国王统而不治”
1688年,“光荣革命”发生了,英国的统治阶级发生了转变,没有流血冲突,也没有经历太大的抵抗,当时英国的国王詹姆斯二世的统治就被推翻了。在这场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君主立宪制”这种国家体制的建立,宣告了国家不再如之前那样是“国王的一言堂”,而是转变成了“以法治国”,议会成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状态,君权被限制。通俗点说,在君主立宪制之下,国王成了国家的“表”,而议会则是国家的“里”。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明朝的内阁制,都是针对“皇权”而设置的,但二者的区别就是“明朝内阁”是服务于皇权,稳固皇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限制皇权,发展民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应该是,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是一回事吗?
很明确的回答,不是一回事,仅仅是名字相同而已。
一、产生背景不同
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独揽大权。但是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去反对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物,“内阁”由此出现。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召开有贵族、大臣参与打会议,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有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乔治一世之后,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
二、产生方式不同
明朝的内阁是有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的。从明成祖开始,内阁的组成人员——内阁大学士从翰林院选拔。基本条件是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生才能进翰林院,可见内阁大学士都是高素质人才。
英国内阁是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首相,然后首相提名内阁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三、权力大小不同
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的取决于皇帝批红。
英国的内阁制是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内阁是英国的中央政府,内阁总揽型证券,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
四、性质不同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宰相被废除,皇帝独尊,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内阁的设置,是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英国的内阁是近代化的产物,资产阶级专政机关。内阁出现是专制王权受到限制体现,此后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上一篇:女生会和你互发照片证明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