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喜欢看《权力的游戏》吗?
粉丝,文化,这部喜欢看《权力的游戏》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中国这个问题则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欧美的流行世界主义,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区和文化有能力支配在地区之间逆流而动的文化产品;在中国,虽然现在也有喜欢第三世界文化的粉丝——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有一些喜欢印度、泰国、拉美电视剧的粉丝,但是在中国,最主要的海外流行文化,确实是日本的动画、漫画、游戏,以及海量英语国家作品,依然是从优势支配的制高点顺流而下的过程。所以在中国,对美剧的流行文化的消费,天然带有文化等级的意味。
美剧进入中国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网络字幕组,网络字幕组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全靠兴趣和热情支撑起来的业余翻译行当。由于低准入门槛,不能完全保证质量,但是绝对保证对所有翻译内容的热爱。而且官方字幕组往往还没有粉丝字幕组水平高,所以中国字幕组往往带着一种对媒体作品的强烈责任心来翻译,视推广这些媒体作品为己任。很多外语的媒体作品在中国火起来完全靠字幕组,《越狱》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于《越狱》,《纽约时报》也第一次报道了中国字幕组的现象。中国对媒体作品的管制,尤其电视台似乎清教徒似的对某些内容的敏感,使几乎所有美国电视剧都不能正常在中国电视台播放。所以,后来我听说央视引进了《权力的游戏》的时候吓呆了,当然肯定是做了一些处理。无论如何,字幕组对美剧的传播功德无量,字幕组异军突起后,英美电视剧的传播,史无前例地进入大规模平台式的传播阶段。
我自己认为媒体作品的跨文化流动,主要有三个障碍:一是政治的国界障碍,第二个是文化障碍,第三个是语言障碍。国界的障碍包含了传统意义的主权概念,也包含了当代媒体的商业力量,国界仍然是坚固的壁垒,尤其是合法媒体的传播。我自己回国看美国电视台的视频,经常跳出来一个提示说,你不在我们的播映范围,你不能看。
当然,在美国看中国的视频也一样。有一个比较出名的事,英剧《神探夏洛克》在美国播放比英国延迟了三个月,是PBS引进的。然后,《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第一集剪掉了一个经典镜头,就是夏洛克从白金汉宫偷出来一个烟灰缸。很多英国同人都提到了烟灰缸,美国观众就说:烟灰缸怎么回事?是美国电视台为了省广告时间把这段情节剪掉了,商业逻辑影响了跨界传播。
文化障碍如今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但还是会出现跨文化的误解,体现在日本以外的很多国家,很多主流人士依旧认为动画和漫画是儿童专属的娱乐产品,导致国际贸易决策和宣传广告决策的失误,这就是一种文化壁垒。
还有语言壁垒,使外语水平不够的观众严重依赖引入方的选择,而网络字幕组的存在微妙地疏导、控制了跨文化渗透。字幕组有无差别什么都翻的,也有只翻特定媒体类型的。字幕组的兴趣,字幕组的质量和影响力,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特定作品在中文世界的影响力。我自己也做字幕组,是小字幕组,从个人体会中有几个观感。
字幕组有几个特点:一是草台班子,技术准入门槛几乎是零,找几个朋友,只要外语好,就可以翻。二是纯靠热情或者说“爱”,绝大部分字幕组一分钱不挣。当然你也可以说,翻译本就不为钱,而是为了追求成就感,但字幕组的运行逻辑和市场经济的确完全不相容。三是流动性极高,人员流动、兴趣流动,甚至字幕组本身的存在往往都很短暂。从这些角度看,字幕组属于文化融合中间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用非市场、非官方的力量促进了跨文化流动。
追踪海外作品的粉丝,一方面可以依靠无孔不入的地下盗版网络,第一时间跟上作品原产国,但另一方面,海外粉丝往往没有本地粉丝的种种参与渠道。即使粉丝文化当今受到了重视,海外粉丝群体还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举一个好莱坞电影的例子,我自己喜欢的作品,《霍比特人》,第一部出来后举办过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粉丝问题征集的活动,我们中国的粉丝参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况且,中国粉丝参加以后并没有任何好处,因为那个活动的过程是,导演回答粉丝后马上会有蓝光碟发售,但电影发行方时代华纳并没有在中国进行发售。本来是给粉丝的福利,实际参加了却拿不到。有趣的是,当时一个中国粉丝提出的问题被活动组织方导演选中,问答环节中播放了出来,这就代表了海外粉丝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困境:我们这些人被他们拿来证明跨文化接受,但我们实际获得了什么?制作方并不一定在乎。我在美国居住时,也感觉到,即使在美国内部,在纽约可以参加很多活动,拿到很多资源;一旦去了其他城市,什么都没有,尤其比较农村的地方,接触媒体的制作方可即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这个趋势也是全球性的,网络上的爱好者执行义务的传教式的跨文化传播,绝对不只出现在中国,中国粉丝网络翻译和字幕组这个现象,在全球看来也不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我们的规模、质量和其他国家比都比较强。美国存在大量的对东亚文化的翻译和接收,先是日本动漫,然后是韩国的媒体作品,时间再往前回溯一下的话,还有香港电影,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类似的接受过程。近十多年来,美剧在中国的流行是借了互联网的东风,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流行文化之一。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海外的粉丝群的参与方式和本土存在非常大的区别,我自己是做粉丝文化研究的,常常觉得,现在粉丝研究领域内,还缺乏将跨文化介入者纳入讨论范围的方式。
我个人的观察,中国观众对欧美流行文化开始以现在的粉丝形式来消费——我主要指有所产出的粉丝圈形式,而不只是热爱某作品并观看的文化行为,应该是从世纪之交的“奇幻风”开始的。至少女性向这方面,最早一波热爱欧美作品的同人女,是《魔戒》在中国红了之后的事情。最早两拨欧美向同人圈,应该就是《魔戒》和《哈利·波特》,然后是《X档案》这种美剧热门才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圈子,比日本媒体作品的粉丝圈晚了不少。原因很多,说到这一点,我必须强调中国粉丝圈,如果从文化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本真性。现在中国的粉丝文化、同人文化,最开始都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
由于粉丝社群本身人员的流动性,远远小于粉丝社群兴趣和关注点的流动性,因此粉丝对某个作品或者对某种艺术形式的热爱,并不会固定在这个文本和文类上,而是随之流动。中国粉丝圈对欧美和对本土的媒体作品的接受,都带着日本同人圈的影子。特定类型的作品受到的关注和关注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以同人写作为重要消费方式的群体,相对关注科幻、奇幻、间谍、推理这一类题材,极少关注肥皂剧这一类。以同人写作为核心的粉丝社群,是爱好美剧的粉丝内部再划分出来的一块,是和美剧粉丝圈相类的亚文化人群。他们爱好相类,消费方式也相类,差不多就是美国文化中间的所谓geek、nerd、宅的人群。《越狱》在中国算现象级的作品,引爆了中国粉丝圈对美剧的热爱;在《越狱》之前是《老友记》,很多人一遍一遍看《老友记》,但没人想过给《老友记》写同人,会觉得“有什么可写的?”《越狱》就有,某种意义上是因为《越狱》有帅哥。
上一篇:只有10平米的卧室是自己做衣柜还是订做?是推拉门好还是开门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