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喜欢看《权力的游戏》吗?
粉丝,文化,这部喜欢看《权力的游戏》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认为美国的主流电影和电视剧,如果从本土来看,总体趋势在新世纪并没有显著的断裂式的转变。因为好莱坞电影从上世纪中叶电视机占据娱乐主流以后,自70年代就开始转向所谓大片模式,所谓高质量的电视剧也是差不多时间出现的概念。当然我们现在用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比如最早的《星球大战》三部曲,或者电视剧,比如《星际迷航:下一代》,与当下的好莱坞电影和美国主流电视台的电视剧相比,能看出两个时代有明显的差别。
但这个转变并不是很突兀,在美国电影研究和文化研究界就有“漫长的20世纪”的说法。在文化领域,20世纪的逻辑和发展状态在世纪之交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新世纪的种种,不过是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影响下的继续。当然这个说法也是见仁见智,至少互联网改变了流行文化传播和消费的生态。我认为新世纪以来改变最大的不是媒体作品本身,而是媒体作品整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媒体作品本身也在改变,很多时候反映的是所处环境的变迁,而非相反的过程。
我特别想提到社会环境中的粉丝社群的存在。网络时代之前粉丝社群发声的方式极为单一,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媒体作品的接受方的发声途径和方式完全解放了。这里要提到粉丝研究先驱之一亨利·詹金斯,他1992年有一本著作叫《文本盗猎者》,将制作人和观众、官方和粉丝的关系视作对立和斗争的关系。这是因为他当时的时代环境的问题,使他故意夸大了粉丝和制作方之间矛盾和对立。但是,当这种对立关系减弱之后,现在就完全不合用了。本质上说,粉丝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必然依附于流行文化,那种纯然的反叛性质,只可能永远处在中间态,不断反映并反思大众文化。
不可否认的是,接受者的定位已经和40年前有了极其显著的变化,从不可见变为不可或缺。粉丝网络社群的形式,最早是网络聊天和电子邮件群,这种通讯方式中国不太了解,但在欧美八九十年代粉丝社群里很重要。那个时代主要以科幻、奇幻电影和电视剧为主要消费对象,比如说《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还有一些警匪剧和侦探片,最近很火的一个电影,刚被翻拍的间谍片《神秘特工》,就是翻拍了60年代的电视剧。之后是博客的私人写作,粉丝写作出版全数上网则是90年代的事情。
90年代如今仍有名气的有《吸血鬼猎人巴菲》《X档案》,还有现在一些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电视剧,比如《哨兵》《Due South》也是当时很重要的作品。进入新世纪,奇幻风《魔戒》和《哈利·波特》兴起,粉丝圈开始以著名博客网站Live Journal为集散地。再之后就是现在的社交网络和Web 2.0时代,更加繁杂多元。现在已经很难归纳出一个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粉丝消费对象类型和形式,所以粉丝文化和官方制作者的商业存在,同时入侵主流社交网站,比如Facebook、Twitter和Tumblr。社交网站几乎已成为粉丝圈的集散地。如今粉丝圈已经成了媒体文化中间不可或缺的共同体。
这就导致在流行文化媒体中,一方面自上而下地资本扩张兼并,全球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企业的手中;另一方面似乎越来越低的参与门槛,不断有草根粉丝文化在参与正式媒体的生产过程,粉丝的能动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个表面上相反的趋势,不仅和谐共存而且互相促进,体现在当今的媒体文化中间,我们不仅看到在媒体制作人员里面出现越来越多的“自己人”,而且在媒体作品的表现中,粉丝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如今美国制作行业已经出现了大量所谓“粉丝作者导演”:一方面,他们的作品众多,风格明显,是能力出众的导演和制作人;另一方面,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粉丝身份,比如说《吸血鬼猎人巴菲》《萤火虫》《复仇者联盟》导演和制作人乔斯·韦登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制作人也是跨媒体工作的,《巴菲》和《萤火虫》是重要的美剧,《复仇者联盟》是电影。刚才张成讲到的杰尔摩·德·托罗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日漫宅,他做的很多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是对日本动漫宅文化的致敬,比如说《环太平洋》。另外,《生活大爆炸》之类的作品展现出,现在主流媒体已经不再从贬义和猎奇的角度专门表现粉丝身份和生活。以前像美国圣迭戈漫展,只服务美式宅文化小圈子,现在也进入大众媒体,《娱乐周刊》这类媒体都曾大篇幅报道。所以,美国本土的流行影视,现在的生存状态就是这样特殊的共生性。
在中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流行文化领域,存在对外国流行文化的接收模式的变化,主要是从广播电视的集中的从上而下的中心型模式,转化为点对点的分散的网络型模式。我们很多人亲历了这一变化,从90年代的盗版VCD,到世纪之交的盗版DVD市场,再到现在全盘网络文化的流行文化传播,流行文化现在已经不再依赖院线和电视台这种形式了。网络传播也有早期的BT、电驴等P2P下载,现在还加上网盘和网络在线视频播放。
网络在线视频播放一开始是视频质量和版权都很有问题的土豆和优酷,到现在遍地开花的高清视频网站,当然也包括土豆、优酷,还有各种花样繁多的浏览器和app,以及针对中国御宅族观众的视频弹幕网站,都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观众对外国流行影视作品的接受环境和接受形式,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观看体验和观众粉丝社群。这种状况下,观众和粉丝的集结方式特别依赖共同兴趣爱好,超越了地理、亲缘、职业的传统社区化的模式,在网络上成为一种全新的趣缘社区。
这一方面使得粉丝文化无限制的扩散,另一方面使得粉丝的爱好高度专业化,消费方式也形成了一种惯性。这种时候就可以说,中国的美剧爱好者和美国的美剧爱好者之间存在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由于信息的实时交换,他们确实同处在一个社区之中。
我会简单地说到美国粉丝研究领域中亨利·詹金斯的两个概念:一个是融合文化,一个是流行世界主义。融合文化的概念,现在在大众传播领域用得很多,它主要描述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技术融合,新旧媒体技术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的融合。比如说我们现在看书,已经不需要真的看纸做的书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子书来看。二是经济融合,就是在生产方面,文化生产者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拥有者手中。
我们中国本地的例子,现在阿里巴巴把新浪都买了。媒体的扩张现在也是通过资本融合的形式。三是全球范围的文化合流,就是跨国文化的生产和交流。四是社会融合,一般指日常生活中对不同媒体的同时应用。最后是文化融合,我最想强调的概念,从下而上的草根参与式文化,观众和粉丝以积极能动的态度,参与媒体产品制作的过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这类群体性参与的产品,同时也明显体现在当代流行文化的粉丝文化里面。
第二个概念是“流行世界主义”,其实已经包含在前面的“全球文化合流”概念当中了,但是仍然值得一提,因为它描述的就是我想描述的现象。现在年轻一代接受外国的流行文化,而非通常的所谓高雅文化来显示自己对外来文化和世界的接受和包容。詹金斯是一个美国人,美国的东亚产品爱好者、日漫宅,可以算得上这种流行世界主义者。
上一篇:只有10平米的卧室是自己做衣柜还是订做?是推拉门好还是开门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