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古代建筑中,有避雷设施吗?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故宫,避雷针,鸱吻在古代建筑中,有避雷设施吗?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古代建筑中,有避雷设施吗?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避雷针是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的,他在雨中放风筝引闪电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富兰克林认为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所以他在雨中做实验,据此发明了避雷针。
不过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关于避雷措施的记载,在唐代的《炙毂子》一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而早在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避雷针,一般以龙头为装饰,龙嘴里有避雷针头。
法国的旅行作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也记载过:在中国的宫殿屋脊两头,都有两个昂起的龙头,龙头里会装有金属舌头伸向天空,然后舌根会链接一根细铁丝直通地下。看法国人的描述,这个龙头的设计已经和现代的避雷针很相似了。
从上面两则资料的描述来看,我国古代是有原始的避雷针的,但是效果怎么样现在不好判断。因为在明清两代,故宫做为皇帝的家,总共发生过80多次大火,大多数是由雷击引发的。
我国古代的建筑一直是以木制结构为主,极易引发火灾,而雷击就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故宫的三大殿,它们为了突显皇帝的威严,建的格外的高大,被雷击的概率要比其他宫殿更大。
在古代还有一种避雷的方式,就是在屋脊上放置一个鸱吻,传说这个鸱吻是辟火的神兽,没有经过验证的科学避雷方法,靠迷信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问的好,中国的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木构建筑,既然是木构建筑,那防火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雷击失火往往是这些木构建筑失火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数据来看,作为最重要的皇家宫殿群故宫,在明清两代800多年间里就有失火80多次,其中雷击失火是重要方面。
在故宫建成后的第二年,作为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遭遇雷电致火,火焰蔓延到背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将其化为一片焦土。明成祖朱棣不得不在原地另起炉灶,花了3年的时间才全部复原。
那么,例如故宫如此重要的皇家宫殿群都没有做好避雷工作吗?
明代的时候,国人还不懂避雷针的作用,故宫的格局在明代也更加紧凑,所以明代时期故宫的火灾远多于清代。清代康熙以后,随着西方科技逐渐传入中国,故宫也开始使用避雷针来防御雷击火灾。我们知道,我们的木构建筑中屋顶梁架两侧各有一个鸱吻,鸱吻既可以起到保护木构梁架的作用,也是古代避火神兽,当然,它的避火功能只能体现在迷信中了。
但是,人们利用鸱吻这一宫殿建筑中的最高点,也是雷击最集中的点,在鸱吻的口中安放了一块铁片,就像鸱吻的舌头一样,然后,把铁片连上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就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
当然,这种简易的避雷针的作用有限,建国以后我们在故宫大量的木构建筑上进一步安放避雷针,以更好的防御雷击。针对故宫的建筑特点和陈列展示的设计,现在的故宫避雷设备多种多样。如有正脊的屋顶采用双支针状, 四角攒尖屋顶采用单支针状, 对金属鎏金宝顶和金属屋顶充分利用接地, 如紫禁城四角楼利用鎏金宝顶、雨花阁利用屋顶的染金龙身接地等。下图中沿着脊兽的铁丝就是避雷设备的接地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世宗实录》记载: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至午门等处,在嘉靖三十六年(1556年)四月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即太和殿)延烧至谨身(即保和殿)、华盖(即中和殿)二殿,后文、武楼(即体仁阁、弘义阁),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至午门外左右廊尽焚毁。
《明神宗实录》记载: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六月已酉大雷雨,火灾至西华门楼。
明朝期间皇宫经常遭受雷击起火,由此推断明朝以前应该是没有避雷设施的。如果皇宫都没有避雷设施,民间的建筑应该也不会有。至于清朝没有记载,现在故宫的避雷针是后装上去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