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巅峰期的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哪个水平更高?
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巅峰期的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哪个水平更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某种角度来说,香港电影的商业辉煌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而台湾电影则集中于少数人的艺术成就,比如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而台湾电影的艺术成就也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和抹杀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香港娱乐业的发达举世闻名。尤其1997年以前,经历过一个巅峰时期。现在已经是衰势了,不过底子还是很厚。
那时香港娱乐事业无论是电影、唱片、电视剧、经理人公司、娱乐刊物等都非常成熟。其中香港电影更是香港娱乐业的代表,甚至香港文化。在鼎盛时期,电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仅次於美国好莱坞,是亚洲的梦工厂,甚至被称作“东方好莱坞”。
这样强大的娱乐产业链条,成就了一大批影视歌明星,他们的名字脍炙人口,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几代人的精神偶像。很多作品也确实堪称经典。
内地和台湾的娱乐业则要稚嫩很多,艺人和作品各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在下山的东方好莱坞与正在崛起的台湾影像
提起香港电影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能说出那么几部自己看过的精彩影片,以及在自己成长的岁月里,念念不忘的精彩画面,然而提起台湾电影很多人又有一种莫名的陌生感,仿佛在岁月的痕迹里找不到它的踪影,其实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台湾电影风格及史话
台湾电影一直比较强调导演风格,注重台湾历史,相信熟悉台湾电影的朋友,一定能够经常在台湾的影像里感受到当地很浓厚的风土人情以及因为历史变迁而带给一代代当地人身上的无法抹去的痕迹。
举一个相对大众点的例子,2010年的时候,台湾导演钮承泽拍摄的《艋舺》,除去这一干少年的残酷青春外,更多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所产生的族群分化,本土的早来者与后来者各个方面的争议与冲突,看似相似的语言,背后却是千差万别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信仰的不同。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就能感觉到了,台湾电影太多会偏文艺向,追求个人风格比较多,所以我们比较熟悉的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都是在这一类影片中备受好评和追捧的导演。
这样的情况也造成了商业属性的降低,导致该类影片票房都不叫座,经常有台湾资方购买香港电影过来维持票房。
要探讨巅峰期的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首先我们要找到各自的巅峰期进行对比,直观来说二者并没有特别重叠的巅峰期。
在邵氏时期,很多香港的电影人都有去台湾发展,比如李翰祥,张彻都曾在各种原因下远赴台湾发展。
当时的台湾电影正走在政宣片时期,比如当时拍摄的《望春风》、《英烈千秋》等电影,都是走的该类路线。
比较重要的转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德昌、柯一正导演了《光阴的故事》,随后侯孝贤拍摄的《儿子的大玩偶》,改编自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的同名小说,共由《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苹果的滋味》等三段故事组成。
台湾电影新浪潮正式拉开帷幕,到了1987年杨德昌发表了《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在宣言中,质疑了当时电影政策,大众传播以及评论体系,在追求“区别于商业电影的另一种电影”的同时也标志着新浪潮的没落。这场经由新生代电影工作者以及电影导演激发起的电影改革运动在八十年代短短几年之间经历了兴衰成败,也成为台湾电影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为台湾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得一席之地。
此后,这一波新浪潮运动,为台湾电影贡献了《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分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这些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我们就把1983年作为台湾电影的巅峰期来对比的话,再来看看同一时间的香港电影。
1983年的香港电影
1983年在香港电影历史上也可以说是热闹又精彩的一年,麦嘉和许冠杰合作的《最佳拍档之大显神通》,票房2327.3万,继续延续着第一部带来的票房神话,然而同期《奇谋妙计五福星》上线,嘉禾公司为了对抗新艺城如日中天的《最佳拍档》而推出的五福星,结合了草根,戏剧,热闹,功夫等多种原色,五个稀奇古怪的绝佳组合一经上映就对《最佳拍档》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同期还包括徐克导演的《新蜀山剑侠》,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让梁家辉声名鹊起,还有午马洪金宝等人打造的灵幻功夫片。
其实在这一年新艺城也尝试进入台湾市场,拍摄《搭错车》,在当地引起剧烈反响。
不难看出来,同期的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各有千秋,台湾电影的艺术性至今都被人们津津乐道,然后同期的香港电影用自己的商业与娱乐创造了一个个至今都被人们拿来研究和讨论的成功案例,带给了更多人欢乐。
只可惜因为香港电影的巨大成功,台湾新电影被舆论所批判,艺术电影在1980年代末期渐渐走向末路,虽然在国际上大受欢迎,但是商业属性的失败让他们渐渐退出了市场,也就是那时候起,台湾电影进入了下滑期。
虽然后期也有《香蕉天堂》、《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双瞳》等经典影片的问世,但是都是叫好不叫座。
这个局面一直到了2008年,一部《海角七号》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台湾电影,大规模的国际商业路线,糅合本土特色风土人情,台湾很多观众对自己的电影重拾信心,随后《九降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佛普拉斯》等影片,一次次让人们再次惊叹于他们的优秀。
反观近些年之后,香港电影因为本土市场的制约,大多数导演北上寻求突破,却始终落得一个衰落的名声。
上一篇:如何去管理普通班的学生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