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离开了祠堂、族谱,传统的姓氏族群文化的依托是什么?
祠堂,族谱,祖坟离开了祠堂、族谱,传统的姓氏族群文化的依托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离开了祠堂、族谱,传统的姓氏族群文化的依托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楼主只提到祠堂、族谱,其实还应加上祖坟,这三样读懂了就读懂了中华传统文化,祠堂、族谱、祖坟是中华独有的文化传统,祠堂供奉祖宗牌位,族谱传承家人血脉,祖坟先人安眠之所,祀之以感其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靠祠堂、族谱、祖坟维系着,家国情怀,个体是小家,祠堂、族谱是大家,每个人都是家的一份子,思宗追源,有传承,有希望。家的力量聚在一起成了中国。
其实,祠堂、族谱、祖坟在中华传承中,在大陆曾失去过,在破旧立新,扫除一切牛鬼蛇神时期,祠堂充公,族谱付之一炬,民间宗教信仰被禁,很多传统的东西在这时期成了断层。木偶戏班没有了、民间戏班没有了,有的是红小将,唱的是新歌曲。
长达十年的岁月!
中华文化根深蒂固,有自我修复能力,十年过后大部分都慢慢的恢复到以前的模样,所以,提问者提出的问题,是一道假设题,在中华这片土地上,祠堂会永远存在下去,族谱也会一直修订下去,没了这些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失去了根,中华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现在,祖坟因为殡葬改革,死人都要爬出来缴费,以后可能真的会消失。是有些传统正在失去,如春节的一贴春联、放鞭炮的良俗因为人为的干预,正在慢慢地失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明薪火传承至今,祠堂宗牒功不可殁。广袤乡村民寨,无尽开明绅士,既是修祠建庙办学之菩萨再世,亦是倡耕读民习,举慈孝家风,推礼义良俗的中坚力量。其间,姓氏文化本质,实乃道德之敬畏、信仰之凝聚,须要敬重有加才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已没有依托了,其实我很向往。希望能有个地方带上妻子和孩子去缅怀祖辈,去感受祖辈的不易,感恩祖辈的付出,去学习祖辈的优点,将祖辈的优良方面传承下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想精神层层面依托的是家风的传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规,家训。有些姓氏人才辈出,便是因为有好的风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随身迁移时由宗庙启回的牌位,无牌位的有人有宗地之土石,无牌位土石的有家乡带来物器用具记念物品,都失去,有家居摆设方式,摆设模式失去,有衣着习惯,衣着习惯失去,有幼时神话,也失,有幼时玩伴及场景在话词背景内与梦中,再失有妈妈奶奶姥姥做的饭菜味道。
都失,有语声口音,再失,有肤色毛色骨骼,也失,有门齿残留。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族群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另一个高度集权、高度自治的生存体系。
也因为族群文化的存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才能稳定的存在下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糟粕的东西确实丢弃了,但一些珍贵的东西也遗失了。
在日常工作中看到了很多祠堂年久失修垮塌,古村落只剩下留守老人,但这个村子却明明有着优秀醇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免让人惋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燧人氏为万物名指的是图腾時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伏義女娲和神农炎帝,离开族谱没有问题,记住法天敬祖的农耕文化与图腾就知道我们从那里来。
上一篇:油画干燥时间,如何控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