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理解老子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这句话?
的人,善于,善战怎样理解老子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这句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理解老子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这句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当将帅的人,不以武力称霸天下;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或被激怒。士,这里指将帅。不武,不以武力称霸天下。
那么,为什么善于当将帅的人,不以武力称霸天下?因为老子用兵思想是反对军事霸权。《道德经》第三十章是专门阐述用兵之道,老子在最后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是老子辩证法在军事用兵上的运用。对于这一句话,三国曹魏玄学家王弼《道德真经注》解释说:“壮,武力暴兴”,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世界军事霸权,用军事侵略他国,靠战争发财。王弼《道德真经注》又解释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早已也。”其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世界军事霸权,必不道早已。不道:不符合“道”的规律。早已:提早消亡。已,停止,消亡。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之和曰:这个问题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的论断,体现了以“不争之德”得“人之力”的用事观点。
现将原文录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说,善统兵者,不可以勇武示人;善斗者,不可以怒临敌;善战者,不可以为敌所动;善用人者,常以谦卑待人。如此,则具备了“不争之德”;如此,则能整合众人之力,为我所用;如此,则与天覆地载的“道”极度契合了。
不争之德,体现在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之间,不断地调整,在进取中实现平衡发展的光辉思想。
现实中的利益冲突,都会引起对抗。一旦形成对抗,我们就应当以老子的“不争之德”来卸掉对方的力。
我们知道,以对抗去对付对抗,是没有前途的,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干”,显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孙子是一位悟透“道”的高人。孙子讲“为势”,就是要善于将各方面的力量,营造成有利于我的“势”,就可以战胜一切敌人,也就与天道极度契合了。
凡善于有效地利用一切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有大的心胸,大的格局,非如此,不能成其事。
福生无量天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在于动辄跟敌人争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老子的这话用于当今的企业管理又何偿不是呢。做为企业领导,公司的带头人,管理和经营上,不武断,不逞匹夫之勇,遇事多谋功。和竞争对手,不盲目跟风,不与对手在广告投入上过多纠缠,重要是严把质量天。对待下属员工,要有谦逊的风度,遇到有才华的员工更应礼贤下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如何理解:“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答:(可以引用的相关资料,不胜枚举。此处略引一二。)
一、善为士者,不武
【引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士”所贵的地方,在于“力量”。力量有:武力,知识的力量,计谋策划的力量,思想智慧的力量等。这其中的力量,身体和武器的力量,是最低层次的物理力量。
文人说“口诛笔伐”,语言文章的攻击力,尤胜物理力量。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政,其下伐兵,其下攻城。最高明的用兵之道,是运用最切合实际的“特定”谋略;其次是“正名”、占领道德的制高点来以势压人;再下,才是用军队在战场斡旋;至于“攻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是最愚蠢、也是最伤天和民安的方式。
所以“善为士者,不武”,是因为“武”只是成为“士”的路径之一,而且还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的路径。
力量的最终追求,总会从外向走向内在。而在所有力量中,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心灵的力量,即“信念”。
二、善战者,不怒
所谓“愤怒浇灭智慧的火花”。愤怒,在某些时候,让人觉得自己貌似有“力量大增”的幻觉。实际上,失去了冷静的睿智,莫说导致自己思考的方向不可预控,就连对真实的基本认知、都混乱不清了。
三、总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墨子》“非攻”之心理应用:自心无攻人之念,同亦,心自无为他人攻击之机;善守心着,不攻他心。善守身者,亦不攻他人。所谓“武”,身动而行;行武者,身动而现动机;心机现于他人耳目,则容易置自身于危地。
谓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心如止水,自知他心;心如明镜,自映万物。
当然,有时候愤怒不可抑制时,就应该爆发出来。“怒而不怨”,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