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请问什么是书法古意?
古意,书法,笔法请问什么是书法古意?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雅”是有自然的、有生命的气质和面貌。这种气质是“道法自然”孕育出来的一种“风流雅韵”;这种面貌是建立在深厚法度基础上的“烂漫风骨”。
“雅”是 用笔细腻、不落俗套的精品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既有不失法度的“精雅”,又有不拘牢笼的生机。随心所欲而不逾规,是钟王”之“雅”的最高境界。
“雅”的对立面是“俗”,“俗”为何物?一是千篇一律、状入算子;二是信笔为体、粗枝乱造;三是故作癫狂、丑态横生。所以,书法做到雅俗共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意”不可“复制”。
书法实践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临摹而“法古”,但这远远还不够,“古意”是无法被“复制”的,这就是艺术的唯一性。通过“法古”而取“古意”,是一个认知、熟悉、理解、分解和重构的过程。换句话说,书法是写自己,而不是写古人,所以,书法在传承基础上,还要有独创性,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传承的是共性,创造的是个性。
最后强调一句,书法和绘画等其它艺术种类并没有本质区别,虽然曲高和寡时有,但别有用心、刻意为之、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是不利于书法发展的,也是十分可恶的。
客来烹茶香胜酒,闲庭对坐细品文。<契茶书舍>真诚欢迎您来吐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融入篆籀,不事雕饰,朴实无华,自有古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什么是书法的古意,试做回答。
窃以为,书法的古意是针对今意而言的。个人理解,自东晋王羲之以来,逐渐行成流传至今的书写规范,这一脉相承的书风均为今书,在此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篆隶,都是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或称原始依据,这些文字的构造和笔画形状就是远古的书法规范,后来的书家遵循这些文字的审美趣味进行书法作品书写,既是追求书法的古意。
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点横撇捺都有讲究,从东汉末年张芝首创今草,到三国时期钟繇又隶变楷,到东晋王羲之,今书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形成规范,在各个时期有的个别字的书写又经过不同书家的演绎,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规范字体。而在很长时间里,篆隶书法因难以辨认,逐渐失去实用作用,进而在金石领域绽放异彩,隶属则多用来书写匾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古代的美术字了。
一直到清代,随着文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很多书家不再满足于今书的局限,热衷于寻找适合自身个性的书法风格,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汉魏时期古碑被发掘。这些在唐宋时期被认为是有毛病不成熟的碑文字体,清代书家重新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活力。那时候涌现出一大批以篆籀闻名的大家,像像伊秉绶、邓散木、金农、郑板桥、吴昌硕等等。这些人崇尚“师法汉魏”,在汉碑的基础上,纷纷创作出精彩纷呈的篆隶书法,使已经失去实用价值多年的篆隶书法在这一时期大方光芒,而清代的金石学,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巅峰。
经过这一时期的变革,书法界甚至出现了碑学派和帖学派的纷争。帖学派认为远古石碑是进过匠人二次加工,无法追摹书写时的真实笔画,拓本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学无法订立标准,碑学派则认为,前人书家所写字帖,虽然书写痕迹有形可依,但是前人成果,不免禁锢学人发展,缺失书法高古意境。
当然,不管怎么认为,书法的审美趣味,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创作中逐渐发现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可以对东晋士人的自由随性、唐宋时期的豪放不羁怀抱憧憬,也可对捍卫时期的庄严凌厉充满崇敬,书法创作的高古意境,也是今天众多书家喜爱的风格形式。
个人之说,欢迎批评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什么是书法的古意,这得要从书体、字体的演变说起。
在书法界有一种说法说,篆书是根,隶书是干,草行楷是花叶。最早产生的书体是篆书,纯以中锋运笔,其后隶变产生隶书,自此出现侧锋方笔,再以后出现草书,而后行丶楷出现。
这个过程中,王羲之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他增损古体,创造了书法今体,自此书法进入一个新天地。
我认为,所谓古意,应是以此为界限,当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古意应是有篆隶意。
比如说,颜真卿的行草书有古意,那是因为他的行草是以中锋为主,用的是篆书笔法,大胆地吸收了篆书的特性,圆润遒劲。
又比如,钟繇的楷书古意盎然,其体势如隶书一样微扁,撇捺具有浓重的隶意。而王羲之早期的楷书也具有这一特性,后期的楷书则挺拔俊秀,已属楷书今体。
而草书有古体、今体之分。古体方面,以皇象的《急就章》为代表,字字独立,一字内笔画间有映带、粗细变化,但收笔勾挑处隶意明显。而王羲之父子创造的今体,则与古体有了极大区别,跌荡起伏,情动意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