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秦国,赵国,邯郸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等到昭襄王想明白的时候,六国已经开始合力抗秦了,才有了汾城之战。
3,长平之战这么多年,秦国也没有粮食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起克赵,灭赵近在咫尺然秦被赵反间计废白起,失去灭赵最好机会。秦面对赵国的只有全民皆兵和同仇敌忾,更有山东六国唇亡齿寒待机反扑。所以白起之后强赵虽亡弱赵已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时从白起的角度来看,坑杀四十万赵军,使得邯郸城内虚空,赵人家家发丧,再加上君臣上下无不对秦军心生畏惧,而秦军刚从战争的胜利中获取莫大的信心,此时正是秦军一鼓作气攻陷邯郸,灭亡赵国的最好时机。如若贻误了逼次难得的战机,那么等的赵国恢复元气,以赵人的粗犷勇猛,加上长平之战的国耻,必然会是秦国最为强大的对手。
可是,当时赵国派了苏秦前往秦国,委以重任,希望能够通过其巧言善变说服秦相范睢以影响秦昭襄王,使得赵国能够免遭灭国大难。而苏秦确实是不辱使命,使用离间计致使范睢对白起不满,然后再由范睢向秦昭襄王陈明进一步攻打邯郸的弊处。
而秦昭襄王考虑到这时候的秦国确实国力殆尽,更担心进一步攻打邯郸分散兵力会使得其他国家合纵攻打秦国,再者,范睢再添油加醋的说这个时候攻打邯郸必然会令赵国军民死战,邯郸城如铁通一般,又得耗费时日,就算是打下来了,对于秦军来说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考虑到国力,秦昭襄王就下令让白起带兵回国。
战机稍纵即逝,虽然白起反对退兵休战,但是奈何君命难违,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心灰意冷地带兵返国,直到秦昭襄王再次让白起统兵攻赵的时候,他也不再领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战略上来说,不是时机。许多网友的分析,都很有道理,我就不累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武安君白起长平大胜后,本来确有打算扩大战果,一举灭赵。谁知后院起火,秦相范睢因为担心白起的功劳超过自己,便对秦昭襄王说道,国家已经打了这么久的仗,国力空虚,兵士疲惫,不如答应赵韩以割地求和的请求吧!秦昭襄王同意了他的建议。
本来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不用打仗还能得到土地,事挺好。赵国那边出事了,说好的割让六城,被赵国送给了齐国,并且大肆活动列国,准备一起对付秦国。
这下子秦王不乐意了,说好的诚信呢?于是便于公元前259年,令王陵率二十万大军攻赵都邯郸。赵国一方用老将廉颇组织十万军力抵抗,平原君赵胜也散尽家财,甚至将家里的女人也编入军队,以此鼓动军民共赴国难。
王陵攻打一年也没打下邯郸,秦国增兵十万继续攻打,阵亡了几万人仍然打不下来。于是秦王令白起代替王陵,但白起称病推辞,看来心里有怨气啊。便改用王龁为将,又增兵十万,至此投入攻城总兵力已达四十万,而赵国军民拼死血战,秦军已伤亡过半。范雎又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遣郑安平率五万人,携带大批粮草前往支援。
这下赵国撑不住了,邯郸粮食将尽,赵国紧急向小伙伴楚、魏求援。公元前258年,平原君出使楚国搬救兵,准备从门客里挑选二十位精英同去,挑来挑去只得十九人,有位叫毛遂的,自己推荐自己,硬是赖上同去。
到了楚国,平原君从天下大势,说到合纵抗秦的必要,从早上说到中午,嘴都说出泡了,楚王仍然犹豫。关键时刻,毛遂出场了,说道:“楚国地域辽阔,兵多将广,本来是有称霸天下的实力。强楚发威天下都挡不住。”楚王挺高兴,毛遂话锋一转:“然而,白起一竖子,带了几万兵,夺了郢都,烧掉夷陵,羞辱大王先人……咱们联合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啊!”
楚王羞愧难当,便歃血为盟,派十万兵援赵。而魏国这边,因魏王惧秦报复,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偷了兵符,杀了带军的晋鄙,带领八万魏军援赵。而此时的秦国,因屡遭失利,秦王又令白起领军,白起依旧托病,于是罢其官爵,白起自杀,甚为可惜。
公元前257年,赵军趁楚、魏援军到时,一起夹击秦军,秦军大败一路后退至河西之地,这时韩国也加入反秦阵营,大伙夺回大片失秦故地,而秦国伤亡三十余万人,国力大损,已无力再灭六国,其统一步伐也就此推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赵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军围困赵军月余,坑杀40万赵降军结束。赵国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力量抵挡秦军,本可一举乘势攻下邯郸的秦军,为何没有继续进军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上一篇:2019,五一放四天假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