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秦国,赵国,邯郸坑杀40万赵卒之后,秦国为何没有乘胜灭掉赵国?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场歼灭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耗时长达五个月(有一说法是三年),这个暂且不论,但是战争的代价是惨烈的,最终秦国战神白起巧用诱敌之计大败纸上谈兵的赵括,死伤无数,共斩首坑杀赵军达40余万,场面十分残忍。长平一战秦国大获全胜,赵国则元气大伤,短期之内再也无力与秦国单独抗衡,那么问题来了,白起为何不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势单力薄的赵国呢?原因有两点,令人心寒!
长平之战示意图
1. 直接原因(王命难违,错失良机)
为什么说直接原因是王命难违。据史书记载,当年白起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国后,本来是想乘胜追击,攻打邯郸,把赵国一举拿下。谁知道秦昭襄王一纸命令,不让白起继续进攻,即刻班师回朝,这下可好,正如一盆凉水浇灭了心中的熊熊火焰,将士们的士气也 一下跌落谷底,王命难违,白起只能听从命令,但是他心里清楚肯定是范雎那个小人的主意,向秦王进献谗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最好的机会已经失去,秦国一年后才准备再次攻打赵国邯郸,然而此时的天下局势已经改变,赵国不再势单力薄,“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此时的赵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结盟,一时难以对付,所以后来白起多次拒绝带兵出征,最终惹怒秦王,丢了性命。
2. 间接原因(内部斗争,宁死不屈)
白起最终还是死在自己人手里,一代武将终究斗不过文臣范雎,白起和范雎的关系好比没有和好的廉颇和蔺相如,谁都不服谁,谁都不甘心屈居于对方之下,成天勾心斗角,最终愈演愈烈,白起输了,代价是付出了性命。长平之战后,白起对范雎更是怀恨在心,如果不是范雎的小人之言(范雎当时收了韩赵两国的重金贿赂和挑拨离间的言语),他觉得现在赵国已他一举拿下,所以,日后的白起不是不愿攻打邯郸,试想一辈子没打过败仗的战神怎么可能因为一句“打不过”就违抗军令,因为他知道这是小人范雎的奸计,加上形势不利,现在出兵肯定大败,与其被奸臣摆布不如以死抵抗,正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是战神白起的大将风度。
官场的尔虞我诈,谁也说不清楚,不管白起当初为何不一举歼灭赵国,几千年过去了,真正的原因可能早已石沉大海,但是他的死确实可惜,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说不清也道不明,各位看官看看就好,谢谢支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秦国伤亡也很大,反正如果只有赵国抵抗也是抵抗不住的。历史上长平之战之后,秦国继续攻打邯郸。赵国向楚国和魏国求援。楚国出动了8万大军,魏国也有派8万大军,这个时候苦战了一年多的秦军,当然只能撤退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国为何没有乘机灭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从经济角度考虑:秦国在与赵国对恃于长平数月,双方在经历了之间的消耗战中都已经疲惫不堪。秦国几十万的军队每天都要消耗巨大的物质,国家很难在支出庞大的军事费用,在加上连年的战争,用于耕种的青年劳动力都被调动上了战场,农业上就缺少可供战争的必备物质。
第二点从地缘的角度考虑:秦国与赵国相阁几百公里,秦国的战线拉的太长,这就导致了后勤补给困难。所运送的物质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之间就已消耗过半,更别说继续打仗了,如果秦国真的要发动灭赵战争。那么魏国与韩国一定会出兵救赵,此时秦国就完全处于被动了。于其麻烦不断,不如见好就收来得实际!
第三点从综合国力的角度考虑:当时的秦国还不具备灭国战争的条件,赵国虽然惨败、但是赵国的综合国力确还在,假设秦国乘胜攻打赵国,那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拉锯战。秦国在短时间很难灭赵,长时间的话又拖不起!所以综合考虑还不如就此收兵以待时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同样损失惨重。很多人只看到了秦军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余万,可实际上秦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25万人。
2、在秦国内部范雎离间白起和秦昭王关系,以至于白起被解除兵权。
3、长平之战后长达三年的邯郸保卫战,使的秦国内部粮食紧缺,兵力损失更加严重。三年的秦赵对峙秦国又伤亡30万人。
4、魏国、楚国的援助和五国联军对秦国的军事威胁。这里不但表现在邯郸之战中魏楚出兵援助赵国,同时秦昭王还考虑到了即使能灭了赵国,可秦国必然损失惨重,这时如果其余五国联合伐秦恐难抵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留着对手,对自己更有益处
上一篇:2019,五一放四天假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