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赞美春天?
春天,少女,春风如何赞美春天?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 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 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 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 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 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 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 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 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 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 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 “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 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 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
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 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 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
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 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 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 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 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 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 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
面对少 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 了她。
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 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
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 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 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
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 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 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 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 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 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 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
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 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 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 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 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
一路上 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 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 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 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 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 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
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 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 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 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 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 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 时常萦绕在心头。
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 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 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 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 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 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 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
她等过了一天又一 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 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 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 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 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