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听过最伤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他的,时候,的话你听过最伤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两个星期以后,邓稼先在北京与世长辞,年仅62岁。
邓稼先对心爱的许鹿希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有来生,我还要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邓以蛰是一代国学大家,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
邓以蛰为邓稼先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根植大地,奋勇争先,为国家和民族效力。
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便跟随父母来到北平生活,此后一生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在父亲的影响下,邓稼先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阅读了大量外国名著,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邓以蛰在北大任教时有一位同事名叫许德珩,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学生,不过对于邓稼先来说,他更重要的身份是许鹿希的父亲。
由于邓稼先的母亲厨艺很好,所以许德珩一家经常被邀请上门聚餐,两家人关系十分融洽。邓稼先比许鹿希大4岁,两人是真正的青梅竹马。
邓以蛰还有一位同事名叫杨武之,两人同是安徽老乡,又有相似的经历,所以关系很好,杨武之的儿子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振宁。
父辈的友谊,后来在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两人相交半个世纪,一直到邓稼先逝世。
邓稼先12岁那年,进入北平崇德中学学习,而这个时候大他两岁的杨振宁已经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成绩特别优异,邓稼先还暗暗以他为榜样。
上中学的时候,邓稼先对数学和物理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始终不如杨振宁那样出尽风头,光芒耀眼。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很快沦陷。
当时有许多知识分子逃往了南方,但邓以蛰因为身患肺病,无法远行,只好留在了北平。
日本人为了奴化中国人,强迫市民举行“庆祝胜利”游行活动,见到日本兵必须鞠躬行礼。小小的邓稼先充满爱国情怀,受不了这种侮辱,在游行时当众撕毁了一面日本国旗,并用脚踩了又踩。
学校的校长得知此事以后,立即找到邓以蛰,让他安排邓稼先到外地去躲一躲,否则事情被日本人知晓以后,后果将不堪设想。
邓以蛰也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便决定让大女儿带邓稼先南下。临行之际,邓以蛰充满期待地对儿子说:“儿啊,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最有用!”
邓家祖上全是国学大家,出过不少著名的大儒,但到了邓稼先这里,面临着国仇家恨,很明显学习科学对于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更有意义。
就这样,邓稼先牢牢记住了父亲临别时的嘱托,走上了一条与祖辈完全不同的道路。
1941年,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这里再度遇到了好友杨振宁。
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和南开南迁以后在昆明临时合并而成的大学,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西南联大的生活十分艰苦,学生宿舍是搭的茅草棚,食堂里的米饭经常混着沙子,还面临着日军飞机时不时的骚扰。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学校师生们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苦苦探索着救国救民之路。
邓稼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还有本身对知识的渴望,学习非常刻苦,即使在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他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1946年,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而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也复员北返,他回到了北平,在北京大学担任助教。恰在这个时候,许鹿希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两个儿时的伙伴在北大校园重逢,童年时代的友谊逐渐升华,但当时学校禁止谈恋爱,两人只得暂时将爱意埋在心底。
邓稼先并不满足于在北大当一辈子教师,他想要学习到更为先进的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便产生了赴美国留学的想法。当时,杨振宁已经先一步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邓稼先的这种想法,或多或少会受他的影响。
1947年,邓稼先顺利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在前往美国之前,他还特意写信征询了杨振宁的意见。杨振宁考虑到邓稼先的实际情况,加上他对美国各所大学的了解,最后建议邓稼先选择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
普渡大学的理工科水平很不错,排在全美所有理工大学前十名,更重要的是学费较低,经济压力不大。
1948年秋,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一同赴美留学。在出发之前,曾有好友问他:“天快亮了,你会回来吗?”
邓稼先笑着说:“如果祖国需要,我一定会回来!”
其实当年赴美留学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会选择留在美国,因为相比于山河破碎的中国,美国无疑具备优越得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人各有志,虽然我们不能以极高的道德标准去苛责每一个人,但无疑邓稼先这种选择会更加让人敬佩。
进入普渡大学以后,邓稼先首先面临着选择专业的问题,由于前几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让核物理成为了世界性的热门学科,经过一番考量,他选择主学科为理论物理,亚学科为核物理。
来到美国一年以后,邓稼先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感到万分激动,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学业,以便回国效力。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完成了《氘核的光致蜕变》博士论文,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从1948年10月入学算起,他仅仅花了22个月就修满了学分,获得博士学位时年仅26岁,所以被同学们戏称为“娃娃博士”。
邓稼先的导师德尔哈尔教授非常欣赏和看重他,建议他到英国去深造,并断言他将来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而这个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正需要大量科学人才回国效力。
这个时候,邓稼先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一边是自己深爱的物理事业,如果专注下去,很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整个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
也许这算不上抉择,因为在邓稼先赴美之前,他的心中便有了答案。
1950年8月28日,获得博士学位仅仅9天以后,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与两百多名专家学者一同踏上了回国的邮轮。
从这一刻起,邓稼先选择了与杨振宁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两人再次相见时,已经是20多年以后。
邓稼先回国以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邓稼先赴美留学期间,他母亲的身体不太好,经常让许鹿希上门诊病,两家的关系日益亲密。在母亲的撮合下,邓稼先与许鹿希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很快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工作顺利,家庭幸福,邓稼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意外,他也许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但是,他注定是要青史留名的人。
1958年7月的一天,钱三强将邓稼先请到家中,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国家准备放一个‘大炮仗’,你愿不愿意参加?”
没有丝毫犹豫,邓稼先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报效祖国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为这一刻他已经等待了太久。
当天晚上,邓稼先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许鹿希看出了他的反常,问道:“你怎么了?”
上一篇:美国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