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达克效应?
的人,效应,自己的什么是达克效应?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达克效应指的是一种无法正确认识自身不足的心理学现象。
唱歌跑调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唱歌跑调,并且还迷之自信地总抢麦,就是达克效应。
当你觉得类似情况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马上去照镜子,你就会找到它。
也就是说,达克效应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出现?为什么不可避免?为什么会迷之自信?
且听我慢慢道来。
被广泛传播的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一词来自于1999年的邓宁和克鲁格论文: 《不擅长与没想到:无法正确认知能力不足是怎样导致过高自我评价的》(自译)
作者认为,人们在某些不擅长领域,承受着双重负担。一是在不擅长领域会做出错误的结论和选择,二是由于在这个领域水平过低,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和结论也无法发现。
这种“犯错而不能自知”的现象,以论文的两位者名字命名——邓宁Duning - 克鲁格Kruger效应,简称达克(DK)效应。
按说仅仅是发现“犯错而不能自知”的研究,也不能让达克效应获得广泛传播。这时候,就需要引起两人开始研究这一现象的“主角”——麦克阿瑟·惠勒——登场了。
隐形柠檬汁劫案
1995年4月,家住麦基斯特波凡尔赛大街的麦克阿瑟·惠勒被警察找上门来,警察告诉他,他已被确认是当年1月6日的两起银行抢劫案的两名男子之一,有监控照片为证。
McKeesport, Versailes Avenue;来源 city-data
“可是我抹了柠檬汁啊”,惠勒疑惑为什么会被监控拍下来,震惊地看着照片。
警官更加疑惑,接着是怀疑……
原来,有人告诉他:“如果你把柠檬汁抹在脸上,监控摄像头就不会发现你”,惠勒向警官解释了他的计划。
起初,对于突如其来的“冷知识”,惠勒并没有直接相信,而是“科学地”通过实验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用一句《流言终结者》主持人Adam的口头禅就是:“我拒绝接受你所提供的事实,我要自己证明它的真伪”。
尽管不慎将柠檬汁抹到了眼睛里,但惠勒还是眯着眼坚持完成了实验,用宝丽来相机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
一切都是值得的,惠勒并没有在照片中找到自己,有效,通过了验证,假设成为了理论,可以走向应用(实施计划)了。
相关报道:匹兹堡邮报 1996 年 3 月 21 日
也许是照片老化了,也许是用相机自拍并不像现在手机这样容易。
总之,失误的实验并没有带给惠勒科学新发现,不但自己因露脸抢银行被捉,反倒是带给了研究者邓宁和克鲁格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并且因为演员约翰·克里斯的经典解释视频而串红网络,成为人们眼中的典型的蠢人和笨贼。
是啊!知道自己蠢也是一种知识啊,如果蠢到连自己蠢都不知道,那绝对是蠢到家了。
然而,达克效应仅仅是如此简单吗?
我们都觉得别人很蠢,没想到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大卫·邓宁
去不掉的盲点
能够推动“达克效应”广泛传播的另一个因素是,它能够让每个人都满意。
每个了解到达克效应的人,都会在媒体或者生活中看到他人的现实的例子,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谁谁谁吗”,他就是达克效应啊,同时将自己排除在外。这是达克效应的经典之处——错而不自知。
达克效应说的是人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特指某些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宣公二年》
没有人能够精通工作、生活的所有领域,并且在生活中必然会触及到陌生领域,“出圈”到自己“不知道”的范围,一旦出圈到自己不知道的地带,专家就成了新手,就很有可能出现达克效应。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出圈,或者当我出圈时,我不做或少做决定行不行?
行是行,但关键问题是——没人能够找到自己知道与不知道的边界。
无论聪明还是愚笨,无论学历高低,不知不觉地,就会走到自己认为知道而实际不知的地方。
解决低收入群体,可以用私家车拉货,可以把闲置房产租出去,这种“何不食肉糜”的观点,就是不知不觉地出圈了。
高级统计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学位。这种学历,统计学思维,经济学思维都不缺,但还是会出现达克效应。
这也不是个例,类似的“专家言论”,可以轻易地找一箩筐,所以当一个专家“出圈”的时候,就要降低可信度了,很有可能,在这个领域,他还不如你呢。
像这种以为自己知道的盲点,是很难发现的,他一直认为低收入群体是那样的,自己怎么可能去质疑,没有任何动机啊,除非碰到这种场合被报出来,否则就会一直那么认为,惠勒如果不作案的话,也是如此。
谁没有过,“原来是这样啊,我一直以为是……”的情况。
问题出在哪?
不是所有的“知道”都能获得验证的机会。
生活中并不都是“你能做几个引体向上”这种可以实在验证的“知道“,更多的是一些信息,理论,这类反馈很低的信息,比如读了一本书,就会感觉知道了,但实际上未必如此。
即使是有反馈,这些反馈也会受到影响,比如“社交假阳性”,即由于社交压力,人们不会给你真实的反馈。
另外就是归因问题,当个人能力在一个复杂情境中,很难准确衡量时,人们就会做出自利性归因,也就是“揽功推过”的甩锅现象,这在游戏中很常见,一些“大厂员工”,领导等等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很容将平台给与的能力附加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自己是“富二代”但自己并不知道。
再有就是判断问题,判断需要对两个信息进行比较,当一个信息缺失或不准确的时候,就难以准确衡量了。
比如,业余选手会认为与专业选手差距不是太大,主要是因为不可理解与专业选手之间的差距,因为没有能力去发现那些细节信息。
都是无知者
总之,达克效应并不是指某个无知者,因为相对于世界的所有知识来讲,大家都是无知的,一旦跨越自己难以发现的边界,达克效应就发生了。
目前来讲,也没有办法完全解决这种情况,因为人的大脑就是如此,只能是提醒自己,有这么个“自己认为知道,但实际上不是”的范围,当需要行动的时候,需要再想想,当认为了解的时候,可以再多检测几次。
更进一步地,就是需要去了解一些元认知知识,以及批判性思维的知识来帮助校准自己的知识范围了,但要知道的是,这个范围只能被校准减少模糊程度,不可能被明确,人人都是如此。
上一篇:网上怎样买意外保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