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书法,风格,自己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悟空邀。这个问题是书法的本质问题。
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每一个书法家的终极追求。历史上有成就,有影响的书法家,无一例外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什么是风格?通俗的理解,就是个人不同于古今的,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书界常说的“区别率”,“差异化”,“陌生感”。
书法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确实是个大课题,自知学识浅薄,不敢妄言,以免贻笑大方。就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几点认识,算是作答。
1.风格从历史变迁中形成。
“笔墨当随时代”,不是一句时尚的口号,而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帖学系统来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当一种书法风格形成并成熟,就由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了,后世只有另辟蹊径,寻找新的不同于前人的表现形式,就形成了代有不同的书法风格,出现了代表这一时代书风的代表人物。
2.书法风格从不同的书学思想和书学理念中形成。
比如王献之认为章草和他爹王羲之的书风不够宏逸,劝说‘’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变体‘’。而有这一书学思想的王献之身体力行,《初月楼论书》说王献之‘’改右军简劲为纵逸‘’,‘’尽变右军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洒,不主故常‘’,创立了豪放浪漫的外拓书风。
比如宋人苏轼提出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米芾提出的‘’书须有体势乃佳‘’的书学思想,并开创了有宋一代书法新风;
比如清中晚期,民国初的抑帖扬碑的书学思想,开创了碑帖结合的一代书风。
3.风格从法源的不同选择中形成。
几千年的书法遗存,书法的不同风格丰富多彩,并不是人尽皆知的几个代表人物能够囊括无余。远处不说,近现代的碑帖结合大家邓石如,赵之谦,何绍基,于右任,都是碑帖双向掘进取法,才成一代大家;郭沫若取法徐渭,卓然名家,林散之取法国画用墨法,人称当代草圣。取法方向不同,书法风格自然不同。
4.风格从书法家的不断摸索,探究,集证,判断,修误,经历曲折和终于明晰方向后并加以完善其表现形式中形成。
5.风格从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和不同个性中形成。
书法史上有一种现象,凡是朝庭官员的书风,都趋于俊朗流美,规矩方整;凡是方外人士和社会地位不高者,大多豪放野逸,无拘无束。比如有名的颠张醉素。
井底之见,欢迎批评指正加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答主书法作品
答主书法作品
答主书法作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善于融合,推陈出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风格,这个问题很抽象,扯起来容易很远,还说不清,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似懂非懂。【书法世界之我的解释】力争抛开所有本上说的,把它扒皮抽筋,解释清楚。
我们谈到人的风格,似乎好理解。那书法风格怎么就玄乎起来,到底被谁给搅浑了、整晕了呢?别急,我们自己先定义“风格”的概念,风就是风貌、风采、风神、神采,格就是气格、格调、气质。从一个人的风格有高雅和低俗之分,我们就知道,风格不是仅指外形、而更偏指外形之上的风神气质。对于有着相同皮囊的姑娘,而气质显现出来,有的呆滞、有的多情,有的灵秀、有的调皮,有的单薄、有的雍容,原因在哪里?在眼神、在动作、在文化内涵、在家庭教养、在家族传承……
书法,就是写字,写字就是“画人”,每个“字”就是一个“人”。我们喜欢古代某个书家的字,就发自内心地模仿它,李世民形容这叫心慕手追,像追姑娘一样,心里喜欢她,脚下就不自然地去追。我们写字画“人”,先要反复临摹,力争画得这个字和书家一个模样、一模一样。然后反复比较,由否定之否定,再到你的沉着自信、行云流水,把字写出动感,上一笔、下一笔之间,映带出似连非连的顾盼。这时,再来看你写的字,好像又成了妙笔生花,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书法风格,乃是你的字格。你的字要日字日高,日趋高雅,由形到神,由不像到像,由形似到神似。你追慕书家的字的笔画形状、用笔方法、结字习惯、娴熟程度、自豪自信、风规自远,都是他的高雅的书法气质风格。你全方位的心慕手追,浸润摸索,千锤百炼,反复印证,上下求索,出神入化,然后,你所追慕的和榜样相同的书法风格,就形成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法风格就是怎样形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是要从临摹古人的法帖开始,从中获得用笔、点画、字形、章法、用墨等基本技法,这是不可逾越的一个环节,有的人将临帖作为终生事业。如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就是\"半日临帖,半日创作\",何况书法爱好者呢?但是,有的人在临摹中尽管做到了惟妙惟肖,而在创作时与字帖中的字形、神态基本一致,并且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这种想法是对是错?先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对于书法个性的论述,古人多有说法,他们大都提倡人们要在学书过程中学入传统,并要脱离传统,最终抛弃“奴书”,而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书法作品。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说到了书法个性本色的问题: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这个意思是很明显的,他认为学习书法贵在神采,而神采有自己的风格,也有古人的,如果神采跟古人的接近,那自己的作品就会入古,而自己个性鲜明的,古人的神采就会少了。当然,这种说法都是建立在对古人深厚法度基础之上的看法,如果不临摹古人法帖,何谈入古、入我呢?
上一篇:六神磊磊近日发文说,近20年是武侠电影的大倒退,您认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