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古人的手札比正式的书法作品还精彩?
书法,手札,法度为何古人的手札比正式的书法作品还精彩?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何古人的手札比正式的书法作品还精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的手扎很随意,并没有想到到现在被人称为书法!由此可见,古人的这一手法无论从古到今都成了书法最高境界!至于正式的书帖都是搜集古人的手扎整理而成!这里面少不了摸仿,摸仿的自然没有原有的精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你的提问。手札为什么比正式的书法作品还精彩?
我补充一下,晋唐到宋代,是不存在所谓“正式”的书法作品的。所谓正式的书法作品,其格式是中堂、对联等等,这些书法形式,是明清以后出现的,只有这些书法作品,才能称为“正式”的书法作品。
清代文学家姚鼐的手札。
其次,手札确实比其他书法更精彩。
手扎是晋唐时代的一般生活实用书法。
手札,也叫尺牍,尺寸比较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信纸上的书法。
大部分是书信随笔等等日常书法。
清代刘墉的手札。
除了这些日常的书法,还有抄写公文,经书等等,这些书法一般比较严肃一些,所以,书写的时候也比较谨慎,所以,也往往容易拘谨。
手札书法正可谓无意于佳而佳。因为书写者没有心理的牵挂,所以,有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而然。
王羲之《平安帖》。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一个草稿,作品还有修改的地方。
颜真卿的《祭侄稿》也是,没有想过如何写好“书法”,而是奋笔疾书心中的愤懑,笔画痛苦凝重,完全是一种活生生的真情真心。
我们一看书法,就会进入情景之中。
王羲之《孔中侍帖》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祭侄稿》是工工整整的楷书,还会有那种壮怀激烈的书法感受吗?
当然,我们不是说,工工整整的书法就不能反映原生态的书法情景,但是,最能反映书法家书写情景的,就是那些没有丝毫掩饰的手札了。
现在,流传下来的晋唐书法经典,都是手札的形式。
比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孔侍中帖》、《初月帖》、《十七帖》等等,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帖》等等。
宋代的尺牍就更多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东坡有诗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古人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很多是手札之类的作品,天下三大行书其实都是手札。手札往往是书者当时情感最真实的流露和表达,正所谓“无意佳乃佳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手札,原专指古人手写的来往书信,我认为还应包括文人案头的文书,如《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
书法的创作往往“意在笔先”,但手札的书写多为“意在笔后”。
手札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它没有任何修饰,没有认真地作为书法作品来写,但是作者在写信也好,写书稿也好,不是以书法写得好为目的,而是真实的流露,也是平时书法功力的自然流露。
从手札中更能看到作者的真性情、真个性,这正如文学创作中的日记,虽然文字质朴直白,却更能反映作者的生活面貌和内心感受。
晋和宋是中国书法史上两座手札创作高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经典法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意于佳乃佳。书写心态轻松自然,心无芥蒂,悠然自得,当然也离不开技法娴熟。我们在创作作品时考虑的问题太多,往往被法所囿,因此字或作品就会缺少那只自然而然的状态。
古人的书法作品大多无意创作,基本是有意创作的作品,也是在一种极其虚静状态进行的,没有严格的幅度所囿。到了唐代以后,因为王羲之的高度成熟,形成一定的法度,也就失去了那种魏晋和以前的自然朴茂之美,法度生焉,被法所囿,在所难免。
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度森严就不好,实际上法度也是书法成熟的标志。书法的美是法度与自然美的结合体。魏晋时代书法的自然也是有法度的,不过是自然美之下的法度。而唐代以后,书法的法的确立,形成先法而后求自然的格局。这即是进步,也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和审美。所以,自然境界也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乃至今日亦是如此。法度的禁锢与自然的宽松构成了一种矛盾,而书法就在这种矛盾中不断完善升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格。先法度后求自然之境,已经成为书法的基本的一个追求的目的。
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先娴熟技法,然后挥洒自如,心挥手运而不逾越规矩。
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书法的日常应用和书法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我们先把自然作为最高境界或目标,然后通过技法的娴熟驾驭来完成书法的自然之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