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之人,的人,可恨如何理解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那么我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事实上在我看来她真的是有很多优点的,她很勤奋而且爱学习 ,更重要的是她有很多不俗的品味,完全不同于农村妇女。她喜欢读书,喜欢打太极,喜欢练字。在我们看来,农村中年妇女身上种种恶俗的品质在她身上完全没有。
她真的很喜欢读书。就有很多著名的诗词黛玉的《葬花词》。还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她都可以整篇整篇的背下来。
她也很善良 ,不是那种社会交际上面需要演给别人看的善良,而是那种发自内心本身的善良。
好了,问题来了,为什么这这个有这么多优点的人没有学到一技之长,也没有挣到钱,又没有受到别人欢迎呢?
原因很简单,她的一个缺点就把他所有都限制住了,
那就是笨。
不是智商上面的笨,而是各个方面的笨
我记得小时候,她当时就已经40多岁了,但是她完全就不懂得,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法则。
基本上就是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对谁都是这个样子。在社会交际中这真的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
她当时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在外工作。就在家里做家务,但是她又很不会做家务 ,所以在家里就经常被我爸说。
但是她不想学习做家务,她想学一技之长,又不知道学什么。她曾经到北京实习过月嫂,也买了很多书去学习,但是在句关键考证的时候却不考了。我问她说你为什么不考呢?然后她支支吾吾的也说不清。
后来她又学别人去卖保险,但是她人又老实又不会说,朋友又不多,根本卖不出去。
总之在我看来她真的是很单纯的,一个人的单纯跟年龄没有关系,我觉得她就算到了80岁也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假如家庭条件很好,有人给你遮风挡雨,那你就算很单纯也没有什么。
但是如果你出身平平,在复杂的世界中又不学习如何相处,还把自己单纯认为自己很特别,那真的是很不好了。
而且她对自己的优势,未来,毫无所知。做很多事情也是那种好心情来了就去做,没有心情就不做的那种。
总之感觉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吃了那么多世道的苦,却根本不长记性。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里的可恨不一定是这个人身上有坏的品质,而是这个人没有能力去适应社会,没有能力去自己成长,没有为他们所能保护的人提供庇护。
这个社会是一个很残酷的社会。
你可以仔细的想一下,在你身边受到大家喜爱尊重的人都是哪一类人?
他们要不是在事业的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要不在生活中有很强的能力,可以造福家人,为朋友提供方便的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中的可恨是指他们穷极一生没有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也没有帮助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所以他们在社会上没有金钱和名望,在生活中也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温暖。就算他们心地善良也没有什么用处。
最后希望大家都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鲁迅先生在批评“孔乙己”时引用的一句民间俗语。但是这句话却体现出鲁迅对国民性格的一种深刻批判。
鲁迅先生是以强烈的批判精神闻名于世的,他对国人性格中的某种“劣根性”有着痛切之恨,这一点在他的另一句言中更体现的鲜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对于国人性格某些属于”劣根性“的东西,深恶痛绝,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有着对国人”劣根性“的剖析和批判。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用革命者的鲜血蘸馒头治痨病的华老栓父子,围观被杀头的革命者的麻木不仁的“看客”,还有那个已经穷得快穿不起裤子了,却仍不肯放下架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孔乙己。这些国人的身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让人可怜可悲又可恨的因素。
孔乙己为了维持自己读书人的面子,再破也要穿着长衫,已经穷得活不下去了,还要去喝酒,哪怕只有几颗难以下咽的茴香豆佐酒,他还要卖弄“茴”字的几种写法,哪怕在别人眼里他早已经斯文扫地了,尊严和面子早被人扔到爪洼国去了,说话也还要满口“之乎者也”,以显示他的读书人身份。“多乎哉,不多也!”成为别人嘴里的笑谈。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眼里的可怜之人,他自己却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如果这时候孔乙己放下架子,去拉黄包车,抛弃所谓读书人的面子,去给人打个零工,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换一个活法,他是完全可以活出个人样子来的,根本不必忍受别人的白眼和歧视,也不至于最后活不下去,穷困潦倒地死去。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不让鲁迅先生可怜而又可恨呢?所以说,鲁迅说他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完全正确的。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拯救国人的灵魂”,以拯救灵魂而“救国”。无论是阿Q也好,还是华老栓父子和那些看客也好,还有孔乙己也好,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里一种可悲的文化因素,那就是固守着某些规则,宁愿愚昧至死,也不愿意去改变,去变革。所以鲁迅对他们是可怜加可恨。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一些传统思维和封建文化的糟泊,仍在一些国人身上遗传着,突出地表现着。今天许多人身上依然有着“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相信鲁迅先生如果活着,还会用他犀利的笔,去指责,去批评,去批判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能武断地判断对错。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可怜的原因。人为何会被他人觉得可怜?无非是生存境遇难堪,对于此境遇,是有能力改变而不去改变,还是仅凭个人努力无法改变。前者是可恨的,而对于后者,怎么忍心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他人?
二是可怜的表达。对真正可怜的人,一定是要尽可能地给予帮助的,毕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他人,愉悦了自己,何乐不为;对那些假可怜之人,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喝过“墨水”、四肢健全,却因偷窃被人毒打致残,最后的尊严也难以保全,得到大家同情之后还屡教不改,对这一类人,是不值得我们去同情与帮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罢了。
上一篇:人跟钱哪个更重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