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上海博物馆有一面古代铜镜,精美至极,可是为何铸造手段却至今成谜?
铜镜,不同,镜子上海博物馆有一面古代铜镜,精美至极,可是为何铸造手段却至今成谜?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上海博物馆有一面古代铜镜,精美至极,可是为何铸造手段却至今成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成谜的东西多了,也许无破解谜底的价值,现代人便不去钻研破解谜底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的铜镜数量非常庞大,只要有文物和古玩的地方就随处可见,售卖的价格也都不高,收藏级别属于大众一类。而上海博物馆这面铜镜铸造于西汉中晚期,不但精美,而且有一个透光的特点,这也是她的珍贵之处,所以才会引起世人的关注。
汉代的时候,封建经济得到空间繁荣,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非常强盛。农业生产发展,铁器广泛使用,手工业的规模和水平都空前发展,金属制造工艺不断进步。正当许多青铜日用品逐渐被漆器和陶瓷器取代的时候,铜镜的制造却得到了重要发展。原因不难理解,人民生活富裕了,生活档次也就提高了,女人更注重日常的形象,自然就离不开一面镜子来妆扮美丽的容颜。
上海博物馆里藏的这面铜镜,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镜型。
此镜直径12.1厘米,圆钮,内区有同心圆及八曲连弧纹,外圈刻着文字:“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之月不泄。……”其中夹以7个“而”字,共21字。边缘宽阔,铭文两边各有锯齿纹一周。
不同时期,流行的铜镜也是有差别的。
西汉前期和中期流行草叶纹镜,到武帝和昭帝时,草叶纹镜的地位渐为行云纹和弧纹日光镜所取代,星云纹镜纽座呈圆形,不见草叶纹镜上的大方格,而且上面不会有任何铭文,简洁而大方;带座的大乳钉布于四方,期间安排若干小乳钉,乳钉高低错落,像星云一般灿灿,铜镜因此得名。
连弧纹日光镜的内区有一圆连弧纹,镜缘上的连弧纹则被略去,代之以稍宽的平缘,外区中有一圈醒目的非隶非篆的铭文,铭文开头大都用“见日之光”四字,铜镜因此得名。这种镜的奇特之处就是具有透光效果。
铜镜的透光效果,就是指将镜面对着日光或其他光源时,在墙背上可以反映出镜背的纹饰和铭文。对于铜镜的这一特性,我国隋唐、宋、元、明都有过研究,而且也有文献记录。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及日本学者也做过不少研究,发表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铜镜的透光效果是由镜体薄重不一造成的,因为镜面各部分出现了与镜背图纹的凹凸不平和曲率差异而形成。对于这种曲率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通过快速冷却方法加工而来。铸造研磨时产生各种压力重形成。加工过程中刮磨不均形成在铸造过程中冷却速度不同形成。如果按上述方法,用我们现代铸造技术去铸造的话,还真做不出来。所以关于透光铜镜的铸造方法,目前还有许多分歧,这也正是宝物的魅力所在。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海博物馆有上万枚铜镜,其中汉代铜镜中有四枚为“透光”功能。小编所指可能就是这个镜了。
对透光镜的研究已有多年,论述文章多有。其中,我认为比较靠谱的论点是铸造工艺中,凝结应力造成晶格扭曲的结果。这种扭曲在铸造过程中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容易被人忽略而已。而在铜镜研磨过程中这种扭曲的纹理被垂直切断,产生了对光线折射程度的不同。从而再现了镜子背面的凸凹。镜子背面薄的冷却快凝结也就快,其对应的镜面部分金属晶格扭曲的严重,磨光后反射光线的能力弱就比较暗。反之镜子比较厚的部位对应的镜面部分经研磨后反光程度就强些。这就产生铜镜反光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影象)与镜子背面相对应。
另外,铸件铸成后有“时效”反应,即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内部应力也在缓慢地产生变化。
还有,研磨铜镜时的工艺过程也是剖析铜镜内部晶格排列的过程。在使用过程中铜镜是要经常研磨使其光洁的,铜镜在变薄的过程中,某一厚度节点可能就是反光最佳点。没到这个节点(厚)或磨镜过损(薄)都不会有良好的反射图象。
所以,其铜镜的薄厚、大小、冷却速度,研磨工艺,铸件时效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透光镜”的产生。复制很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
题目指出的文物,也许就是上海博物馆珍藏那面带着一脸沧桑的透光镜。
祖国尤其是自中古时期以来,随着人们聪明与智慧的发掘,手工制作突飞猛进,日益见精,涌现出像鲁班、蔡伦、张衡、祖冲之、毕生等等堪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工巧匠,其发明、制作的东西具有精美绝伦、鬼斧神工之妙趣,为中华之崛起留下灿烂辉煌的历史遗产,许多东西至今也意义非凡。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这一透光镜就是一例。
相信参观过十三陵的人们不少吧,那些离地面几十米大型超重的花岗岩地砖、墓门、石棺在当时没有起重工具情况下是怎么放进去,不值得人们深思吗?还有那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不计其数金银器皿、古色古香的亭台榭楼阁、陶窑制品、青铜玉器等等,太多太多,真是举不胜举。
稍有年长的人们,哪个不知沿长江流域在悬崖绝壁上安放有所祭葬的悬棺的神秘;哪个不知道陕西兵马俑;更是哪个不知道万里长城,凡到过北京的几乎没有一人能够放弃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时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