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无论做什么,做到极致那都是艺术”,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艺术,极致,都是“无论做什么,做到极致那都是艺术”,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论做什么,做到极致那都是艺术,这句话有没有道理?通过这个炮神的事迹,你就会找到答案。
他是军队的炮神。他也凭借着对迫击炮的热爱做出了很多的贡献。这个人就是赵章成,开国少将,他是军队里的技术兵,天才。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没文化,但是有天赋,他可是一个神炮手。
赵章成曾是国民党军的一名普通迫击炮手,早年间他在冯玉祥的手下当兵,被调去当炮兵,他从来没有摸过迫击炮。教官在上课的时候,他在下面嘀咕哪有这么多什么数据什么角度,教官生气了,拿出两发炮弹,命令他要打中200米处的一个稻草人,打不中不但一天没饭吃,还要受到更大的惩罚。
第一次接触迫击炮的赵章成,用自己的土办法瞄准发射炮弹在离稻草人半米的位置爆炸,一发就命中。令众人目瞪口呆。教官问他以前打过炮没有,他说他第一次见到迫击炮,第一次摸到迫击炮。他是根据在耕田的时候,用石头驱赶远处的羊练就的感觉。他很快就升官了。天赋加上兴趣爱好,赵章成很快掌握了这门迫击炮的技术,并且在这迫击炮上面玩得出类拔萃,做到极致,以后他就用这迫击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起到力挽狂澜的神奇功效,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后来,他的贡献在共和国历史上不可或缺。
在1931年国民党26军宁都起义之后加入红军的队伍。当时我军中这类技术型炮兵人才还很少,他一来也成了军中的焦点人物,1935年5月25日,刚刚渡过金沙江的红军突出重围,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前。此时,红军损失惨重,部队十分疲惫,当年石达开就是在此全军覆没。前有天险,后有追兵,何去何从,红军必须得渡过大渡河,否则不堪设想,真是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
强渡战役打响后,第一船过河的红军“十八勇士”排除万难登上对岸,但被敌军火力压制在滩头,无法前行,情势危急。千钧一发之际,指挥战斗的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急唤赵章成的炮火支援。
当他赶过来的时候,看了战场的情形,他就准备发挥自己炮神的威力。可是当时,红军只剩下三发炮弹,都担心他出现失误,打不中目标。何况,当时无炮架,没有副手,且仅剩3发炮弹!临危受命,因陋就简。没有炮架,赵章成就以手托炮,但是没有助手观察坐标,就全凭自己的经验瞄准射击。一气呵成,连打三炮,3发炮弹弹无虚发,准确摧毁对岸3个火力点,扫除了障碍,更是极大的心理震撼,敌军溃败,让大家惊讶的是,赵章成连发三炮,这三发炮弹每一发都落到敌人最密集的地方。把敌人的碉堡,机枪阵地,密集的敌群,弹无虚发,炸得血肉横飞,就是靠着这三发炮弹,硬是把敌人炸得血肉横飞,让红军顺利攻击过去,强渡大渡河取得成功。这三炮成就了红军,赵章成一战成名,在这之后,伟人亲自为他题炮神之誉,他炮神之誉也逐渐在军中传扬,
在他手底下的战士,炮打的都是非常的好,这也大大加强了我军的战斗力。他之所以能够将炮打的这么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一有空就钻研有关炮的一切知识。
抗战时期,1940年9月下旬,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此时赵章成已经担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迫击炮主任。9月23日,八路军129师发动榆(社)辽(县)战役,要拔除榆社至辽县公路沿线的日军据点,而管头据点是其中的“硬骨头”,日军在此处占据了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易守难攻。我军的进攻从23日深夜开始,战斗十分激烈,日军在24日的反击中甚至施放了毒气。直至26日,我军仍未攻克管头据点。
此后,我军主力悄悄撤出,拿下另一方向的石匣据点,29日再次回攻管头据点,赵章成前来助阵。看到敌军的碉堡“乌龟壳”一时难以攻克,赵章成灵光乍现,想出一条妙计。他和战士们一起改装迫击炮炮弹,把炮弹内的炸药倒出一部分,然后填满辣椒面,再装上引信,一共制作了20发“辣椒炮弹”。同时,为了增强攻击效果,赵章成率队将发射阵地抵近至距敌150米处。赵章成亲自设定射击诸元,4门迫击炮同时射击,20发“辣椒炮弹”准确落到日军据点里。浓烈的辛辣气味笼罩敌军碉堡,熏得日军难以忍受,纷纷跑出掩体工事,溃不成军。我军乘机一举攻克了管头据点。至此,榆辽公路上的日军据点全部被拔掉了。日军俘虏抗议我们使用了毒气弹,搞笑吧。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疯狂报复,并在八路军根据地周围修筑大量碉堡群,企图将抗日有生力量困死在太行山上。而水平攻击坚固目标正是迫击炮的“软肋”。在一些战斗中,迫击炮无法消灭日军碉堡,八路军突击队只能拼死强攻,牺牲巨大。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的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给赵章成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迫击炮攻克碉堡。
迫击炮无法进行平射的原因在于,炮弹必须由炮筒前端装入,炮身一旦放平,炮弹就无法下滑去击发雷管。后来赵章成研发了击发装置,成功地将自己熟悉的迫击炮改成平射炮。广泛成为用于攻打炮楼碉堡的神器。经此改装,当时八路军普遍使用的82迫击炮就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步兵炮的功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各军区部队将迫击炮分期分批送往兵工厂进行改装。在后来一次战斗中,我军经过改装的迫击炮将一发炮弹从日军碉堡的机枪眼里打进去了,令日军专家百思不得其解。赵章成又受到表彰。
在训练中,有一项绝技非胆大心细者不可为,这就是迫击炮单兵射击,也就是俗称的“单手放炮”。无座钣,无炮架,单人简易操作,自主瞄准,左手扶炮身,右手放炮弹,手起炮发,对于个人意志、军事技术和战斗心理是极致考验。在我军历史上,能将此绝技运用至出神入化程度的就是威名赫赫的红军“炮神”赵章成,后曾担任过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赵章成创造并完善迫击炮单人发射的整套技术,以舍身之境求“人炮合一”,悍勇无比,己方是人见人爱,敌方是闻之丧胆。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炮兵某部举行比武演习。时任炮兵副司令员的赵章成现场观摩。当时因为场地泥泞,82迫击炮射击时底盘不稳,连发数弹未中目标。看的比练的更加着急。赵章成实在按捺不住,径直奔向发射阵地,亲自示范。不管好看不好看,他麻利地脱下自己的解放鞋垫于泥中作底盘,将炮尾支其上,一手稳住炮身,一手取弹发射,首发即中,全场掌声雷动,“炮神”绝非传说。
1964年,全军“大比武”运动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赵章成射击示范拍成了军事教学片在全军放映。片中,年已60的赵章成示范“单手放炮”,从容镇定,左手托着没有炮架的炮管,右手接过旁边递来的炮弹,以每秒一发的速度不停射击,指哪打哪,弹无虚发。巍巍乎,有老骥伏枥之雄姿。
他被授予了少将的军衔,不过他的功绩远不是少将能代表的。他就是把迫击炮技术做到了极致,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才能屡立新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