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现在对联时会说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声为平?这是什么意思?
对联,平仄,下联为什么现在对联时会说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声为平?这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千年来并没这“常识”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謝谢你邀请!
对联时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声为平?
这主要体现在我们传统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练,经过不继地改进而规范下来的对联规则,我也曾对对联这规则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探讨,得出的结论也源于我们前人为何如此之规范呢?作下面理解之总结。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上联尾字为仄是重音,下联尾字为平是轻音,这其中奥秘就反映在诵读对联时的抑扬顿挫之需,在同上联或下联中为何要有规律的平仄间隔,上下联中为何要平仄相对也是这个道理,而且读出来的对联感觉顺口有序,朗朗上口啊!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答题完成,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答:通常情况下,上联尾字是仄声为三、四声,下联尾字是平声为二声,这是中国对联的最基本的要求。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但除特殊要求的对联以外,一般的对联是仄声起,平声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流行的“对联”,其统一规则始于2008年10月1日“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发施行的——《联律通则》。
二,《联律通则》中“基本原则”部分明确制定如下原则:
1.字句对等。
2.词性对品。
3.结构对应。
4.节率对拍。
5.平仄对立。
三 ,何为“平”“仄”?
1.汉语拼音中汉字发音分为四声。简言之,即一二三四声。
2.在对联中,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四,平仄对立。
要求对联必须遵循如下规则:
1.如,七字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平仄对立。
2.仄起平收:即所有对联(无论三字联,五字联等),上联尾字均仄起;下联尾字均平收。
总之,自《联律通则》颁发后至今,人们撰写对联时,基本都遵循这些规则。尤其对联中“仄起平收”这一原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题主关于为什么对联上联尾为仄,下联尾为平的问题。我想凡是在尚可网对过联的的同志开始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尽管尚可网中的联句对答十分火热,头条也时不时的登载一系列对联创作方面的知识,但总有后来人对此有些疑问。可见普及楹联知识还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还要经常不懈地去抓。
话归正题。我首先给题说的是,这是从古代对联产生后至今约定俗成的法则之一。尤其是在2008年10月,中国楹联学会在第五届十七次会议上通过和实施了一个在全国实行的《联律通则》后,正式把联语中的上联尾定为仄声,而把下联尾定为平声。至此,成为对联创作的一个铁打不破的法则。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制定呢?是因为先前遗存的联语,尽管大都是上尾仄下尾平,但还有极个别联语平仄与之相反。最著名的就是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泰山壶天阁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中国楹联协会为了以后不再出现全国楹联平仄应用不一致的混乱局面,才统一制定了上述平仄应用的法则。
另外,针对题主对楹联使用平仄的不解,我按我的思考再简单地作以讲解。
对联属于语言艺术,而我国的汉语语音本身就有节奏感。古人从潮夕的涨落、高山的起伏以及人的脚步快慢声中,领会到了节奏的美感,便把不同声调的运用到语言当中,经过不断演变和进步,最终应用到了诗词楹联的格律当中,这也是对联中应用平仄的来由。
至于对联为什么要上仄下平,我个人的理解是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正像音乐一样,乐曲开始多以有低昂、起伏变化的音调发声,而结尾则以高昂稳定而悠长的音调结束。给人以完美满足的感觉,从而能与人心理产生共鸣。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秋晨友,恕我直言,你对平仄的掌握还须下些功夫。马与麻正好是一仄一平,好像你的认识恰相反。简言之,按普通话的发音,一二声的词为平声,三四声的词为仄声。至于仅南方少数地区有的入声词属仄声,因较冷僻少见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联上下联讲究平仄相对,实属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固有模式,一般是应力求符合而不可随意违背的。上联末尾词应为仄声,下联末尾词则应平声,更是为突显节奏语言的音乐美感,而特别强调尽量遵守的规则。当然古人也有在对偶(即对仗)句中灵活变通的情况,诸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说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上一篇:《完美世界》中你们最喜欢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