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华夏民族是如何起源的?
华夏,炎帝,民族华夏民族是如何起源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啥时候把三星堆文明研究明白了也许就能找到华夏起源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服章之美,自然是指衣服很漂亮,比如华服、华丽,礼仪之大,则是指礼仪庄重、伟大。
当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并列,是指什么呢?
《左传》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夏即是华,夏人,也就是华人,从很早的时代,就成为了中国人的自称,“华”“夏”并列,就概括出了中国人的追求,野蛮人不穿衣服,文明的人穿衣服,中国的文明人还要穿漂亮的衣服,这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中国人身体上有了漂亮衣服遮蔽、约束、保护,而在精神上追求“礼”,“礼”就是中国人精神的保护,灵魂的衣服,而对这心灵的宫殿,中国人追求它的庄重、伟大。
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就是根源,最初华夏族是自称“夏人”的,后来礼仪发展、外化,才有了“华”,即服章之美,实际上它就是礼仪之大在外表上的体现,一个人的漂亮、好看,只是天生基因或者手术刀所决定的,但是“美丽”要多一层内涵,这内涵就是礼仪之大,中国人追求的是美,而不是漂亮,所以钻石这种光彩夺目的亮晶晶,并不为人们所推崇,而玉这种看起来谦虚的材料,才是中国人的心头好,所以一个人的外表,往往能反映他的内心,当然,只是一部分内心,现在许多美女没有“味道”,就是因为她们的只追求服章之美,而精神上却是一个赤裸裸的灵魂,不知克制自己的欲望,如同孔雀的屁股,内心的孱弱是她们外表的弱点。
为什么中国人的先祖,要提倡礼仪,将之作为我们文明的核心呢?因为礼仪,是“人类”与“禽兽”的唯一区别,是文明与野蛮的唯一分界。
人,力量不如大象,敏捷不如猴子,生命值不如蟑螂,勇敢不如老虎,寿命不如树木,却自称为万物之灵,将其他生物玩弄于股掌之间,靠的是什么?就是智力,这是由基因决定的,脑容量的进化就是一个证据;但是这个地球上人来人往,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明兴起,有多少文明灭亡,维持数千年始终不堕的,惟有中国,惟有华夏而已,靠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文明核心结晶——礼仪之大,虽然经过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动荡、冲击,八国联军、“文革”固然厉害,但是“礼”早已深入我们的文明,就像血液循环遍及人类全身一样,无论戳破哪里,都能看见血管。
在生活中,举目所见,皆是礼仪,那么礼仪是什么呢?
礼仪就是大家所公认的规矩、秩序,公认过程,就是博弈过程。而在中国,规矩随处可见,吃饭的时候,你不能像狗一样用嘴去叼骨头,甚至用手抓也会遭人取笑,应该使用工具,比如筷子,比如刀叉;穿衣服也要合乎时宜,庄重的场合,你不能像山鸡一样艳俗夺目,在棋牌馆,也不适合正襟危坐;住的方面,你不能把别人家当成自己家,也不能在楼顶改装别墅,要有礼貌;出行的时候,你不能像乌龟一样爬,猴子一样蹿,应该是走出个人样,开车,也应该礼貌。
人一生下来就是赤裸的,他的灵魂也是赤裸的,这个赤裸的灵魂,就叫“赤子之心”,婴孩和禽兽类似,杀生未必有恶意,可能只是好奇而已,恶作剧也只是单纯的找乐子,并不是故意伤害,年纪幼小又限制了婴孩的破坏能力,所以大家一般都能忍受,当婴孩长大,学会说话,学会规则,知道见了长辈问好,见了警察听话,见了后辈勉励,见了朋友交际,学会了这社会通行的规矩,我们就可以称他懂了礼貌,长大成人,实际上,就是灵魂学会了穿衣服,从光屁股到裤衩背心,再到西装革履,从赤裸裸地表达欲望到圆滑世故,这个过程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容易有的难,有的人一辈子也学不会。
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都要有“规矩”存在才能进行,而水土不同,规矩也可能不一样,英国的马路就是左行,而美国就是右行,这种分歧,就是吃香蕉先剥哪头的细节,无关紧要,而导致文明命运不同的的那部分内容的,则是关键。我们华夏文明的关键之处,就与别的文明不同,可以说,我们华夏有一种特别的文明核心,使我们能渡尽劫波,一次又一次再起,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伦理,这是一种上可影响政治、下可约束人心的“礼”,这种核心不依靠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并且与基因复制的自然规律吻合,正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个答案里有部分叙述:怎么区分宗教和封建迷信?,这也是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国家的原因,“华夏”文明的基本公设,不会演化出宗教国家。
礼是怎么形成的呢?礼是人类通过博弈形成的共识,道德、法律,合称礼仪。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而在我国古代,我们又称之为“礼法”,法仪,就是法度。二者是统一的。道德法律这种秩序的形成过程在这个答案里我有论证: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我的认识,就是依据我的这个结论得来的,所以“礼”又是可以变化的,而《论语》可以作为以上观点的佐证: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译文】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这段文字中的“礼后乎?就是“礼也是后来起源的吧?”的意思,而孔子赞成这一点的,并且很高兴。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第一》“和为贵”,和,就是礼的作用,以和为贵,就是是礼的原则,而和,就是博弈成功后的最终结果,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蔺相如和廉颇经过博弈达成了共识,维系了“礼”,其国不坠。
子张问:“十世可知?”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上一篇:上外英院研招下属的翻译研究(口/笔译)方向与高翻院下属的MTI(英口/笔译)有何区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