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测土配肥”有科学依据吗?
作物,养分,肥料“测土配肥”有科学依据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五、最小养分律
作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的投入也难以再提高作物的产量。(图)是最小养分律示意图,图中标明的氮、磷、钾的柱状图高度表示土壤对作物的养分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不是土壤中相应养分的绝对供应量。图
(1)表明氮的供应满足程度最低,氮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水平受氮的限制;图
(2)表明氮的供应增加后,它不再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养分因子,而磷成为新的养分限制因子;图
(3)表明增加氮和磷的供应后,钾的相对供应量最低而成为养分限制因子,作物产量受钾养分供应状况限制。如图,当氮是养分限制因子时,即使大量增施磷、钾肥作物产量均不能提高,只有施用氮肥增加氮的供应,作物产量才能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最小养分律中所提的最小养分不是指土壤中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而是指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小养分。例如,在华中地区某土壤速效磷含量为25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为60毫克/千克,油菜正常生长需要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为20毫克/千克即可满足丰产的需要,而土壤速效钾含量需达到100毫克/千克才能满足需求,所以尽管该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高于速效磷,但就两种养分而言,限制油
菜丰产的不是磷,而是钾。
对同一块地、一个种植区域,作物的最小养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一规律已被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践所证实。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当时农作物产量相对较低,土壤中的磷、钾养分及有机肥提供的磷、钾基本能满足作物所需,而土壤中氮的含
量相对较低,农田土壤普遍缺氮,氮是当时限制作物产量的最小因子。因此,施氮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氮肥的普遍施用,不少地区继续增施氮肥并不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土壤中磷的含量逐渐下降,磷成为限制作物产量提高最小养分。因此,从60年代起在施氮基础上,增施磷肥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高产品种的应用和氮、磷肥的推广普及,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部分地区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土壤中钾的耗竭加剧,仅施用氮、磷肥的增产效果不再显著,只有在钾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丰产优质,结果表明钾已转化为新的限制作物产量提高的最小养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氮、磷、钾平衡施肥技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作物产量水平又上新台阶,有机肥在肥料投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小,通过高产作物收获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也显著增加,部分地区土壤养分又出现新的不平衡,中、微量元素养分缺乏的耕地面积增加,全国许多地区作物生产中在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效果显著,说明中、微量元素养分已成为当前一些地区的最小养分。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要充分考虑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的平衡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限制作物产量的最小养分,做到有的放矢。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长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图2—2)。最小养分律还告诉我们,当无视最小养分的存在,而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在当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味偏施氮肥尤其应引起注意。正确对待最小养分律,就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条件和植物生长的需要来选择肥料品种和养分比例,提高施肥针对性,较好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从而收到增产、节肥、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
养分供养
六、肥料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是18世纪后期由欧洲的经济学家杜尔哥和安德森同时提出的经济学上的一个基本法则。20世纪初,米采利希(Mitscherlich)发现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肥料投入上。当土壤中缺乏某一必需养分时,随着该种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增加,但单位肥料用量所获得的作物增产量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即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施肥的经济效益(产投比)下降。如图2—3所示,随着肥料的增加,作物产量的价值也在增加,但当我们把总体肥料投入划分若干单元后可以看到,不同施肥单元所获得的报酬是不同的,当第一单元的肥料施用到农田后,得到了2倍的报酬,在第一单元的肥料施用后再投入另一单元的肥料,第二单元获得了1倍的报酬,再增加一单元的肥料,获得的报酬只有投入的50%,而到了第五个单元,获得的报酬只有投入的10
%。生产实践也证明,当施肥量增加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增施肥料反而会导致产量下降,即施肥量与作物产量之间呈抛物线关系。因此,在一定的生产阶段,当农业生产条件相对稳定时,那种认为只要保证作物生长的各因素,就可无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的观念是错误的。在生产中应遵循经济规律,注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避免盲目施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根据报酬递减律,在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增加,作物产量随之增加,但单位化肥用量所增加的产量会下降,所以施肥量要适当。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下列四种情形来选择适宜的肥料用量:①增施肥料的增产量×农产品价格\u003e增施肥料量×肥料价格,此时增施肥料在经济上是有利的,既增产又增值;②增施肥料的增产量×农产品价格=增施肥料量×肥料价格,此时施肥的总收益最高,称为最佳施肥量;③如果达到最佳施肥量后,继续增施肥料则其增产量×农产品价格\u003c增施肥料量×肥料价格,此时增施肥料会继续促使作物产量提高,甚至达到最高产量,但增施肥料会导致总收益下降;④达到最高产量后,若继续增施肥料最终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出现减产减收的现象,例如实际生产中经常会遇到施用一定量的氮肥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和收益,随着氮肥量的增加,作物增产量开始下降,再继续增施氮肥便会导致作物贪青倒伏,减产减收。
报酬递减律在施肥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正确对待。一方面要正视它,承认它的存在,避免施肥的盲目性,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施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另一方面,不能消极对待它,片面地以减少化肥用量来降低生产成本,相反,应
研究新措施,促进生产条件的改变,在逐步提高施肥水平前提下,力争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作物增产曲线证实了肥料报酬递减律的存在,因而对某一作物品种的肥料投入量应有一定的限度。在缺肥的中低产地区,施用肥料的增产幅度大,而高产地区,施用肥料的技术要求则比较严格。肥料的过量投入,不论是哪类地区,都会导致肥料效益下降,以致减产的后果。因此,确定最经济的肥料用量是配方施肥的核心,我国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肥料效应函数施肥法就是根据肥料报酬递减率来计算肥料施用量的。
七、因子综合作用律
作物丰产是影响作物生产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即要使作物获得优质高产,仅考虑养分因素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诸多因素、依靠良种,植保、栽培等农业技术措施,保证多种因子综合协调。单靠一个因子或一项技术措施是不可能获得高产的,要充分发挥某一因素的增产效果,就必须协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其他因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