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对世界末日的言论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末日,人类,地球你对世界末日的言论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对世界末日的言论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请!
所谓 “世界末日”是一种杞人忧天的幻言,没有大的可信度。
早在上世纪2000年快到来之时,就有“世界末日“临近的谣言,但到2000年地球照样转动,人类安然无恙。
“世界末日“三说,最早出现于宗教迷信,在古代科学不发达,受教育人群太小,由于日蚀月蚀的出现,不久阳光和月光,又不能解释其原因,人们恐惧认为世界末日到了,于是烧香磕头跳神祀祷平安,但事后并未出现什么末日。
从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必有消亡的吾学原理来看,“世界末日”也有道理,因为地球有产生必有消亡,或爆炸或分解漂移飞向宇宙空间,地球上水汽全蒸发所有生物死亡,那就是“末日”了。
科学家经过地球岩层放射性元素蜕变的速度,计算出地球产生已有四十亿年的时间,但地球仍然处于青年时期,根据是宇宙中死亡我即将消亡的星球其球体内不再有核聚变活动,而且温度下降冷却,球体内没有任何运动,九天行星中木星门卫星就是这种情况,但地球不同,球体内核聚变活动频繁湿度达四千到六千度,使地壳时有火山爆发,每年地球上的大小地震上万次,表明地球正处于生命力旺的时期,谁也不可估计地球还要存在儿十亿年或上百亿年。人的寿命何其短暂,根本不需要去考虑所谓“末日”。
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己有四亿年,而人类的产生才300万年进化里今成为现在的智慧文明人类。但是开矿的工人在煤块中间发现了汔车的火花塞零件,花岗岩石中发现了铁制工具。而煤的形成和花岗岩的形成都要上三到四亿年,于是科学家推测在四亿年前地球和其它星捄相撞,巨震和高温让所有生物成为灰烬水分全被气化飞走。待地球降温后又才重新产生生命进化到人花了四亿年。科学家认为地球上四亿年必有一次生物毁亡再造的规律。但这些都是推测谁也没有证据证明是真的,即使有所谓“末日“也亿年计之遥远,人类不必担心“末”临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此言论不太感冒,唯恐世界不乱,闹得人心慌慌!不得安心!对生活与未来丧失信心!太可恶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全民应当全力抵制之不负责任的奇谈怪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世界末日,世界末日,吓唬谁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相信有世界末日,但这个世界未日是人为的,是地球人自己毁灭整个地球,是地球人将灭掉整个地球。
前几年我们所说的核俱乐部就是美俄中等五国,但在不久的将来,核俱乐部肯定要多很多成员,伊朗有了,朝鲜有了,巴基斯坦有了,小日本在一百八十天就可以研制出核武器。
现在各个国家都十分聪明,,各个国家都要生存,都要不被欺负,于是将研制核武器摆在重要地位。“以核制核,以核扼核”成为首选,一轮核武器研究如春笋般出现,只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机密不公开而已。
美俄两国是核武器最多的国家,特别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没有在核协议上签字,说明俄罗斯随时可能使用核武器。
毁灭地球一次和毁灭n次都是一样,根本没有质的区别。
地球的末日也许即将来临,如何使地球生存更久,让世界上的人民更幸福生活下去,真正将世界成为地球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物都逃不过这个大自然法则。
地球有几十亿年了,太阳有几百亿年了,等到太阳的热量消熬完了,太阳也将粮尽弹绝走向灰暗,当然对当代人类来说,那是成千上百亿年的未来,还很遥远。
地球上的物质贫乏之后,人类的出路在那里?几千年来,人类从没停止想象新的星球和天上美丽的乐园,为此,一代大帝秦始皇派出徐福带5百童男童女去寻找蓬莱仙境,一去不复返。结果追求长生不老的大帝误食仙丹,中了铅毒,英年早逝,把统一大业也葬送了。
人类担忧大自然破坏和断送地球,比如流浪星和彗星撞坏地球,担忧火山爆发和地震崩烈,担忧气象恶劣或人为战祸。有的就寄托上帝了。
我们相信毛泽东思想,用唯物史观看待大自然,天灾地祸虽然带来巨大破坏,但人类运用科学方法去规避风险,去一战胜困难。靠天天不应,靠地地不灵,只有靠人类发展高科技,只有早曰完善大宇宙航空飞船,能够在地球面临危急之时转移新的星球。
我们欣喜地看到,全世界航天科学家正在全力以赴地工作。我国目前航天事业兴旺发达,巳走在世界前例,登月登火星的计划也是呼之欲出。数十年人类科学有了惊人的变化,再努力几十年,科学一定会更大的发展。人定胜天,我们充满着信心心!
上一篇:怎么看待德州“马刀菊花书店”在开学第一天就被前来购书的大军挤爆门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