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朝无论军队还是财富都比辽、金两国有优势,为何总是求和一方?
宋朝,武将,也是宋朝无论军队还是财富都比辽、金两国有优势,为何总是求和一方?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宋朝无论军队还是财富都比辽、金两国有优势,为何总是求和一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敬请关注“按史索骥”头条号。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重文轻武”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皇权。登基之后的赵匡胤非常害怕武将篡位的一幕再在自己身上重演,于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身边大将的军队指挥权,并且为后世定下了基调——“重文轻武”。宋朝后来的皇帝对武将掌权均有着深深的忌惮甚至恐惧情绪,造成了宋朝“文盛武衰”的奇特局面。
“重文轻武”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由文官来担任高级军官,而且军队的军官经常轮换,以避免官兵的“深度交媾”。这使得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部队战斗力非常低下,经常上演主帅被敌人活捉的丑剧。
而两宋交替时,由于战事需要,南宋短期内恢复了武将对军队的领导权,一下子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南宋初年才得以涌现出如“岳家军”、“八字军”这样战斗力极强的部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朝是个神奇的朝代,有许多事我都觉得不可思议,重文轻武没什么,可感觉武将就是宋朝底线般恐惧的存在,不惜刮骨割肉也要防范着。
首先,宋朝吸取唐亡的教训,削弱武将权利,比如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时常调换统兵将领等等。这些措施都很有效的达成了目的,却也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边连自己都闹不明白可怎么办?
再者,在宋建国前,石敬瑭就干了一件混蛋事,认贼作父。将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一带)割让给契丹,让其出兵攻打后唐。这直接导致北宋建国后,失去了抵抗辽的天然屏障,使得辽能长驱直下。也就是说,在此之后,宋朝的将士只能以血肉之躯抵抗辽军的铁骑。
说到辽军的骑兵,宋朝有强大的步兵,那骑兵呢?辽既然以骑兵为主,宋怎么不壮大自己的骑兵队伍?为何这种战斗力最强悍的军中在宋朝没有发挥什么重要作用呢?
我猜这大概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政有关。毕竟相比于唐朝,宋朝的马匹家底可好太多了,尽管北宋地方小,像唐朝一样引进点好马种建国家养马场还是绰绰有余的。归根结底,还是皇帝不信任武将,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放到谁手上都是威胁,分散开来,又发挥不了太重要的作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朝立国源自赵匡胤“被”一群手下“黄袍加身”,而他又担心有武将重复他这一幕,于是对手下功臣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经典故事。而他对武将的忌惮之心从未减弱过,所以在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时候,他有意提高文臣的地位,打压武将。武将求战,在战争中立功才能提高自身的地位;而文臣要稳定的发展局势、要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还要压制武将的地位,所以求和是主流的声音。
在这里必须提到一件事,对宋朝后面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檀渊之盟—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率大军攻打大宋,大宋节节败退,包括宋真宗在内,大多数人都想南逃。宋朝著名宰相寇准临危不乱,力劝宋军坚守,亲自到澶州督战,最终击退辽军。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这次议和虽然是在宋朝军事胜利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这个条约对宋辽两国都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1.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和平的状态持续了近一百年!百姓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试想,你愿意生活在当今和平的中国,还是战乱的中东?
2.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而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朝每年的贸易顺差足以补足岁币支出。
3.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辽国契丹族完全汉化,促进了文化繁荣、民族融合。至今辽国历史也是作为中国正史,辽国和宋国一样,他不是侵略者,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样一次成功的议和,给后世做出了样板。但是,这次议和也有消极的一面: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
综上所述,宋朝长期处于和平年代,富足安康,军备废弛,没有居安思危。武将本身地位就低,百年无战事,更加剧了文臣高高在上的地位。当战争再次爆发,没有足够的武备去应对,而又幻想着重复当年“澶渊之盟”的故事。所以,在这种历史环境中,议和一定是主旋律,失败也是必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适当让步换取和平发展的时间,是具有重大积极意义的。好比之前,在很多喷子眼里,中国外交软弱无能,叫嚣着打打打,殊不知别人才真正想让你卷入战争,好让你经济崩溃。而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和平发展,一定要居安思危,趁来之不易的和平之机,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当自己军事足够强大,经济影响力足够壮大,世界离不开你的时候,什么南海、台湾、钓鱼岛都不是问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上一篇:哪种奶粉让宝宝更聪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