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怎么看待中国科大刘春杨博士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这件事?
博士,博士生,孩子你怎么看待中国科大刘春杨博士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这件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2月14日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官方微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关于我校博士研究生刘春杨同学的情况通报》,表示沉痛哀悼和万分惋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说精神不健康人群,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主动看病的,很少。
人们不去笑话跌断腿的,摔断胳膊的,那些耳聋眼瞎的残障人士,更是获得同情与帮助。但是,正常人做了不正常的事,大脑出错,就会被笑话,被歧视。
高学历人才,使用大脑频繁,总有少数人因为营养、病菌、病毒、过度劳累、休息不好等等原因,让大脑受了点伤,怕人知道,怕人笑话,怕人歧视,不敢告诉别人,不敢去医院看,硬撑着学习、工作,算账,写论文,脑袋越来越不做主,最后崩溃,做了傻事。
也许,经过少许休息,就能调养好,也许减轻工作强度,就不会让病情加重,也许需要休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恢复正常的大脑。
没有人主动这么做,也不允许放假,所以,错误越来越多,刺激越来越大,病情越来越重。这不是假设,百分百存在,希望你、我、他,一起关注精神健康、大脑功能健康,让每一个脑力劳动者,有个救助的机会。
点亮我,转发,就是帮助他们,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请。
中科大博士自杀影响了谁?首先是父母。含辛茹苦倾尽财力培养的孩子,眼看就要功成名就时却因种种压力而放弃生命,使父母亲人遭受剜心痛。
其次是高知群体。博士自杀在国内不是一例,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浙大化工博士学生侯京京都是自杀。去年 10 月,一贯关心博士生的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布了 2017 最新的针对博士生的调研报告。通过对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 5700 多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指出博士生在求学期间普遍具有比较严重的精神压力,大约四分之一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问题。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妨告诉自己:“不死总有办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太多不一定是好事,要适可而止。
读太多的书,读太久的书,人的思维会固化,对现实又缺乏了解,性格孤僻,久而久之,必定会使自己迷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这条博士自杀,刷爆头条的新闻,才知道这现象经常发生,我国人才为什么流水一样失去,我无不是震惊再震惊。希望部门重视,重要人才需要减压,研究固然重要,但过度施压不但得不到好效果,还拖延进度,然而灵感总是在快乐中诞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刘博士之死深感痛惜和同情,他选择死亡,我们不能单方面说承受力不够、抗压不够,从死亡前给家里报回家信息到雨中漫步,投河自尽,这一过程他承受了多少压力和惆怅,非人所能想象。
但我还是认为不应该选择死亡,一个人没有过不去的坎,博士毕业困难大不了不毕业么!大不了回家务农,毕竟有空间有天地供自己生存,去养家糊口;另外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大部分时间是为他人活着的,真的,自己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父母,妻儿和其他人,无论如何不能这样。
最后,希望刘博士的死,唤醒社会和教育卫生部分,心理疏导和干预不应该只针对那些有明显心理障碍的病人,其实很多貌似正常的健康人需要心理干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说实话,自从在头条里知道了这个孩子的事情之后,我真的为这个孩子很惋惜,一个马上就要毕业的优秀博士生就这样抛下他的父母走了,我很同情孩子的父母,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都是农民,说实在的,农村人大部分都很贫穷,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更甭提要供养一个读博士的大学生,真的是:很难,拿我家来说,要不是前几年拆迁房子给了点安置费,凭老公一年打工挣的钱来供养大宝上大学,哼!那是白日做梦~想得美,我家大宝上了四年大学,每年他还是省着花钱一年下来一万元还不够呢,更别提这个读博士的孩子了,我想这个孩子应该是觉得压力大才走那条路吧,逢劝所有的孩子们应该从容面对自己的生活,对生活中的沟沟坎坎应顺其自然,珍爱生命,记住,要活着,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