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现今社会中,有人觉得学书法的人越来越少,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书法,的人,毛笔在现今社会中,有人觉得学书法的人越来越少,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
别说书法,书法的核心”文字”都是如此。
文字变更、改版,不知多少次了。
什么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
在她的生命周期里,她炽烈如太阳,受万人敬仰。
但当她芳华不在时,只有最爱她的人守护一旁。
学的人少
无外乎,她的作用性和标志性变淡了。
而且,更先进、更高效、更迎合世人口味和发展规律的东西替代她了。
怎么办?
成立或加入协会,
团结趣味相投的爱好者,营造一个“书法家族”。
然后,不断吸收新人,交流创新延续下去....
祝关注我的朋友,早日荣升会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多和少都是相对而言的。和古代人相比,肯定是学习书法的人比例较少,但现在各地、各种书法培训遍布,一些高校也设置书法专业,以及全国和地方书法比赛、展览,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学习书法的人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文化的变迁。近现代以来,与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传入了钢笔等书写工具,相对毛笔来讲,钢笔的携带便捷和使用简单都是毛笔所不具备的优势。毛笔也逐步由古人工作、学习的必备工具,沦为现代社会相对较少人使用其做为一门艺术而存在。
二是社会节奏的演变。相对工业社会来讲,农耕社会将毛笔做为文明记载、信息传递、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的工具,节奏太慢,尤其是电脑发明后,对使用毛笔,甚至钢笔等现在书写工具都是巨大的冲击,除了学校之外,有非常多的人虽然有信息记载和传递的需要,但真正拿起钢笔、水笔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少,更不用提毛笔了,使用毛笔的频度和场合日渐式微。
三是功利主义作崇。现代社会中畸形的名利导向使人不愿费心费力去学习书法,书法学习是个需要长期积淀的修炼过程,一部分人哪怕去做一个文盲网红,也能快速成名,获取金钱收益,而学习书法永远不可能有速成、不会有捷径。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正确的文化导向,多种形式宣传、展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引导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让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永衡绽放异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幼儿园,小学,初中举办书法课,高中穿插书法艺术课,学校组织书法协会,每个大学都组织书法兴趣爱好协会,各省各市定期不定期举办书法艺术比赛,学校组织书法展,市区也要有比赛大展,书法从娃娃抓起,书法结合国学语文教学,利用国家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性质的年度书法大赛大展,不信成不了气候,圆不了梦。师范大学开设书法教师专业,培养教师队伍,统一书法教育基本原则基础要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打字用电脑,交流用电话 手机,书法的实用空间迅速萎缩了。书法“美用合一”的主导审美思想不能像以往那样自然而然的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千年来的相对稳定的书法生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开始由“用”重“美”轻向“美”重“用”轻转移。书法开始由实用向艺术转移。现代人生活多样化,选择多样化,书法在现代相当一部分人眼里似乎成了古老文化,没有实用价值,用它养家根本不可能。所以说书法重要的人多,真正立志把书法当一生事业的人极少。
中国书法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不是舞而有舞的婀娜,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书法是古色古香的历史,书法是千年不老的文化,书法是炎黄子孙的脸谱,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代码”。书法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靓丽的名片。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视觉艺术特征,同时还具有文化承载和文化传播功能,具有被感知被阅读的功能,这是其它艺术不具备的。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每个汉字都表达一定的内容,而且富有哲理性,形象浪漫多彩,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一种表达最高境界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书法的传承一要师法传统;二要融入时代;三要走向世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现代社交用书信交流的几乎没有了。社交软件都是打字。视频语音代替以前的书信。书法只是在对联及在房子里挂几幅书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书法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还费时间,费钱财买笔墨纸砚,没有实惠,尤其是物欲横流的今天,谁还去学书法?百无一用。倒是很多有了钱财名利地位的人,为了附庸风雅在糟践书法。比如,某大学教授,比如某巴巴主席,比如某协会主席……
上一篇:作为一个篮球爱好者,如何能健身的同时还能打篮球不掉肌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