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阅读?
自己的,的人,人生为什么有些人喜欢阅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为什么喜欢阅读?
袁牧
阅读于我,就像有些人喜欢喝酒、抽烟和打麻将一样,仅仅是个人的一项爱好而已,并无二致。阅读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找到自己的心灵,会给人带来许多美好的享受与记忆;又如同良药一般来到世间,或者说是平息焦虑、驯服心魔的妙方。所以有人总结阅读具有三重力量:疗愈心灵、表达思想、成为自己。所以我常为平凡的自己能拥有如此惬意的爱好而知足:有一方小小的书房,简单的工作和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爱读的书,写爱写的字,还可以做着痴情不改的文学梦。
阅读让我学会思考。要想写出好作品,需要太多太多的积淀,广泛的阅读是一种兼收并蓄。这些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上千册古今中外的文史哲书籍,记录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即便如此,站在浩瀚无边的书海面前,目击阅不尽的经史子集,读不完的唐诗宋词,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阅读量是如此微不足道,仅有的一点知识储备也是九牛一毛。学然后知不足,于是我加大了阅读量,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晚看书到深夜十二点,那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招来家人的一通揶揄:人老了,反而变勤奋了,看你劲头比年轻时考大学还要用功。说来也怪,每当拿起一本书时,浮躁的心马上就能安静下来,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外面的一切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张抗抗说过:有意义的阅读不是忙于“知道”,而是静心思考。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式和碎片化阅读越来越盛行,这种平面而无深度的阅读,就像吃零食一样,即便一个人每天吃各种零食,他的营养肯定还是不全面的。所以,我的阅读大都是系统性、全景式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力求掌握全貌。去年下半年,我集中时间系统阅读了二十卷本《二战经典战役系列丛书》、八卷本《胜利丛书》和王树增八卷本“战争系列”长篇纪实文学,此外还延伸阅读了《极简二战史》《日本大败局》《俾斯麦号战列舰大揭秘1936-1941》《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隆美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自述》《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魂兮归来-金一南讲抗日战争》《苦难辉煌》《张国焘传》《周恩来传》《历史转折中的人和事》等众多著作,以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了解二战历史和中国革命史。即使这样,也只能说对这段战争史略知皮毛。有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就有了理性思维的方向,当你开始专注于探求战争真相时,就可能在历史事件中发现感动,而这种感动又会令你心潮澎湃,陷入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深深思索。这就是阅读带来的心灵嬗变,让你可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来对自己和社会进行反思观察,重新审视原有的偏见,更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
阅读让我汲取智慧。腹有诗书气自华,心有正气天地宽。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也是心无旁骛的过程,在这期间,你会随着作者笔下的人物一起去追寻,一起去探索,会情不自禁地和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碰撞,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气质和内涵日益发生变化,虽然不会让你变得眉清目秀,立马成为彭于晏或奶茶妹,但像孟子说的“吾善养吾之浩然之气”,不一样的气质会有不一样的言谈举止,不一样的内涵会有不一样的智慧。就拿阅读《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古文观止》等古典名篇来说,似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大家就风度翩翩地站在面前,他们或逸兴挥洒,或慷慨悲歌,或归隐田园,以仁厚慈悯的胸怀、诗意智慧的情怀和旷达深远的境界,书写着人生的起起伏伏和千山万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把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几千年来令人心向往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着屈原这样忧国忧民的句子,情不自禁就会潸然泪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陶公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让人豁然开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都是贴近生命最本真的活着,简单素朴却有滋有味,不得不佩服古人诗意的栖居。和先贤圣哲隔空对话,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而且含英咀华,提高感悟能力。失意徘徊时,读读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读读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瞬间带给混沌的大脑乍现的灵光,让你茅塞顿开,豪情满怀。
阅读让我感悟人生。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一批耀眼的圣贤,其人格之独立,学术之自由,备受后人推崇;其品德、境界和气度令人高山仰止;他们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还有近现代那些胸怀为国为民的学者,像鲁迅、叶圣陶、王国维、胡适、钱钟书等大家,他们学贯中西,广闻博识,思想解放,双脚走出过国门;他们爱憎分明的宽阔胸襟,深入骨髓的正义良知,甚至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一次次带来抵达人心的灵魂冲动。阅读古往今来的名家作品,就好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在谈心,其个性鲜明、深沉厚重、针砭时弊、济世安邦的千古雄篇,就像大旱的甘霖,涵养丰润着贫瘠的心田;又像满天繁星,驱散着心灵的黑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独特感受,无形中拓宽了人生的宽度,拉长了人生的长度,也增加了人生的高度。
当代作家中,我最崇敬史铁生,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被病痛折磨却喊出了“路无法再用腿去趟,只能用笔去找”,激励了无数人向死而生。他在《我与地坛》里有这样一段震撼人心的文字:“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王湾的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篇诗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阅读这样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人生哲思,让我深切地领悟到: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更久一些,但世界上有新生就必有死亡,就像吃饭于我们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一样,以豁达的态度看待生老病死,就不会害怕死亡。人生潮起潮落,我们并没有永恒,永恒的是我们的世界。史铁生说过,“上帝为了锤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我想他宁静温和的笑容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身体的残缺彰显了他灵魂的丰盈和高贵。
上一篇:没有一技之长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工厂上班,未来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