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流浪地球》在影片最后才把故事背景说清楚,感觉这手法用在这里不合适。你们认为呢?
地球,电影,人类有人说《流浪地球》在影片最后才把故事背景说清楚,感觉这手法用在这里不合适。你们认为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说《流浪地球》在影片最后才把故事背景说清楚,感觉这手法用在这里不合适。你们认为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电影采用倒叙是没有问题的,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电影整体是优秀的。
《流浪地球》也有个别情节不是很畅达,细节设定合理性不够。
有些地方显得突兀,如刘启兄妹俩逃离地下城的部分。
部分细节显得粗糙,比如刘启从地下城逃跑,韩朵朵、韩子昂祖孙三人逃跑部分。
莫斯透露出空间站逃跑的计划早有安排,而所谓通过点燃木星拯救的地球的设想也早就被否决了。
人类现在的努力只能是徒劳。
实际上,放弃地球上的人类,让人类精英宇航员,受精卵和全球动植物DNA图谱,全人类的全部知识通过宇航器逃离太阳系,是最开始就做好的计划。
流浪地球只是一个幌子,从开始到现在都是。
人类的感性和感情,将莫斯已经算出来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朵朵通过联合政府向全球进行广播,表达了她之前不以为然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希望?
希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真真切切的感受,姥爷临死前还要交代他的哥哥照顾好她,是171-11救援队周婧姐姐为了救她身负重伤,满身鲜血,是文弱的工程师老何在面对生的希望时那务必坚强的勇气,每个人都在努力着不肯放弃就是因为希望。
爱与希望,最终团结了全人类,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激醒了吴京,想到了燃爆太空站进而点燃木星的办法,最终拯救了人类。
《流浪地球》主要从中国人的角度叙说整个故事,电影展现了中国的强大是合理的,就像好莱坞电影展示美国实力一样。
我国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参与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常任联合国理事国之一,在人类面临灭顶之灾时,理应肩负起更大的担当。
大国之民,应有大国之民的气度。
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办法,中国思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学毕竟不是科学。这种结尾是文学的,尤其是科幻片,尤其是中国的科幻片,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式人物情感,这还是中国小说、电影作家思维以及表现出来的表现手法,因此这个结尾,是我学习和赞赏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是没有问题,正叙倒叙,重要的问题是删减太多,很多没有交代清楚,叙事有点混乱,主角硬煽情,台词不精炼,乏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作者刘慈欣:我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其实也就是创意的,不能说是枯竭吧,很难能产生让自己能兴奋起来,(如果)我都兴奋不起来,你别指望让读者能兴奋起来……
导演说美国人拍科幻是放弃地球、去挖掘新的人类居住地,而中国人(的创意)是不放弃地球、守住家土的情怀…“希望是我们回家的唯一方向。
(二)认真创作
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国产科幻片,特效制作可谓惊艳,绝不是粗制滥造的五毛特效;剧情紧凑一气呵成,故事背景、逻辑规则较为完整(科幻片需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性?)
剧情紧凑一气呵成!悬念能吸引人一直看完整个影片。
通俗易懂,有很强的代入感,细节描述到位,运载车上每一个零部件清晰可见,地面冰封的建筑栩栩如生。
(三)有情感
在紧凑的剧情人物冲突中表达了各种情感,吴孟达演的爷爷上海怀旧之情,吴京与屈楚萧的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情怀,救援队上演了战友情,最后是撞击木星的人类命运的大悲情。
总之各种情还是很感人的。
不如意的地方是,有些煽情的部分生硬了点,不太自然,有几处能明显感到要开始煽情了。
(四)主题鲜明
(1)请爱护地球!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也是一位在星海中流浪的孤儿。
(2)剧中的车每次启动车上都会有语音播放: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在电影的热度之下,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发挥电影的宣传功能!借力来做好交通安全宣传,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这也是影片的一种人文关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同感,作为科幻类电影类似的叙述手法似乎有些生硬。参照好莱坞较为成熟的科幻片,直接的叙事手段显得更为妥帖。当然导演也可能是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才如此吧!
上一篇:共享单车哈啰,如今上线顺风车业务和滴滴竞争却不温不火,你觉得最大的问题点在哪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