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有人说东周没有一位“中兴之主”?
东周,王室,诸侯为何有人说东周没有一位“中兴之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诸侯国的实力已经比朝廷强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东周无没有中兴的实力还要从幽王时说起,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立褒姒及其子伯服为王后和太子,这触及了当时很多贵族的利益,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申后的娘家申国。
申后和宜臼逃到申国后,其父申候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伙同犬戎部落进攻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立宜臼为天子。申候的盟军犬戎在镐京抢掠,并迟迟不肯撤离。宜臼也就是周平王看到镐京已经残破不堪了,犬戎也是个威胁,便有心迁都。于是即位次年,周平王便在晋、郑、秦等主要三国的助力下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综上所述,东周无法中兴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东迁致使周朝直辖的天子王畿大幅度减少。西周时的天子王畿基本上包括了整个关中地区和洛阳盆地的千里沃野,为周能统治各国、维持各国秩序提供了人力与物力支持。
本来各诸侯国开始实力是远不如周天子的,但西周末年的战乱对周王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平王东迁后,为了报答晋、郑、秦等国,将大片土地分封给这数个国家,使得天子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另外洛邑四周无险可守、列国环绕,随时有被吞并的可能。与之相反的是,此时诸候国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受周天子的掌控。
其次,便是平王法统不正,周朝建国的核心体制分封制从周天子这里被破坏,给各诸侯国做了个坏榜样,周王的权威已不复存在。
三者,周平王东迁洛邑也与他在宗周地区不得人心,不受支持。东周初年,其实有过二十多年的“二王并立”的局面。除了周平王宜臼外,还有一位周携王余臣,他是周幽王之弟。周平王在犬戎之乱时与申候等人伙同犬戎对宗周地区进行了杀掠,当时在宗周的贵族遗民并不支持宜臼,而是在虢公翰的带领下拥护幽王之弟王子余臣。
其四,王室内部频繁的动乱。
东周五百多年的历史里,也有过想要实现中兴的周天子,比如周平王之孙周桓王。周桓王即位后曾出兵干涉晋国国政,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其后周桓王却在讨伐郑国的战争中,所率多国军队败于郑军,桓王被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臂膀。此一战、这一箭让天子的权威顿失,诸侯看出了周天子的羸弱,不再惧惮周王室了。
后来东周王室内部又多次内乱,每次内乱发生后,天子都无力镇压,只能借大国的干涉来稳定局面。所以每次动乱过后,周王以部分土地报答大国对自己的支持。所以东周在后来的实力一步步被削弱,周天子的权威已经是名存实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案是否定的,有以下几点:
1、礼制被破坏,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瓦釜雷鸣,周王朝用来维护国家地位和统治等级的礼仪制度已经彻底被毁坏,诸侯之间为了自己称霸的欲望已经完全不把礼制看在眼里,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对于礼制的僭越和蔑视,比如在春秋的后期,晋国的士大夫都可以用七鼎作为自己的礼器,要知道,在周礼的要求中,晋国的诸侯所用的不过是五鼎,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对社会制度的破坏,而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已经被所有人默认,可见当时社会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而引领这样风尚的也正是各国的诸侯,诸侯首先僭越礼制,那么随着诸侯地位的自我提高,手下的士大夫地位自然也会效仿提高。如此一来,便成为了不可阻止的恶劣之风。
2,资源不足,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到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让东周失去了原都城镐京周围的大量土地,再无力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在诸侯各国中威严日衰。在当时王与各诸侯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历代周王再也无力驾驭各个诸侯国,相反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征战四方,扩充地盘。军事实力决定一切,慢慢的历代周王的军队越来越少,话语权越来越小,最终被秦国吞并,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诸侯国的实力已经比朝廷强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