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内阁与司礼监的运作关系如何?
内阁,皇帝,明朝明朝内阁与司礼监的运作关系如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朝内阁与司礼监的运作关系如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管笔杆子,一个管印把子。笔杆子和印把子谁更管事儿,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明朝废除了丞相。但是没有丞相不代表皇帝就能自己一个人干完所有的事儿,劳模如朱元璋也不行。因此,在洪武后期,就设立了内阁作为帮助皇帝处理案牍文件的机构。
到了朱棣当皇帝的时候,内阁权力进一步加大。其子其孙所开拓的“仁宣之治”,正是以著名的“三杨内阁”为中枢核心的。
但是内阁权力的增大也带来了皇帝的焦虑,原因很简单,丞相虽然没了,但是内阁的出现还是导致皇帝的权力被分掉了。这就是皇帝的本性所产生的永远也解不开的死结——人都是懒惰的,但是也害怕自己的权力被分走。
在这种情况下,明宣宗开始组织太监读书,并且由司礼监来代替自己批阅奏折。到了后来,司礼监负责朱批,内阁负责票拟,成为了明朝的定制。
一般来说,办事的流程是这样的——
下面把事情呈报上来,内阁看过以后,票拟好意见,呈递到御前;
司礼监秉笔太监拿到票拟,代替皇帝写好处理意见,呈递到皇帝本人面前过目;
皇帝同意,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盖上御玺,通过/皇帝不同意,打回去重新改。
这么算起来,内阁和司礼监其实都是秘书机构,只不过内阁相当于办公厅,而司礼监则相当于领导贴身秘书。
到底是办公厅主任权大,还是贴身秘书权大,那就见仁见智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内阁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初,朱元璋担心相权独大,把持朝政,于是废除相制,亲掌六部。每天处理各大政务,顿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这些大学土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还是明太祖亲自主持。这样既分担了政务,权力还掌握在手里。
司礼监属内廷机构,司礼监最早初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四月,掌管宫廷礼仪,凡各种节日,命后宫朝贺献礼,则掌管其他班位及监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司礼监都是太监掌管,在明初时并没有太大的权力,直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其批阅奏折。于是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充自己的权力,且干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但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只是皇帝怠政让其为所欲为。
综上,内阁的职务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而司礼监是掌管宫廷礼仪,后代帝处理政务,权力才进一步扩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内阁有票拟权和封驳权(封驳经常被留中)。司礼监有批红权。本来批红是皇帝干的事,御笔朱批。可明朝皇帝懒啊。搞了一个太监培训班。培训太监读书习字,知礼明理不算,还让太监代替皇帝批票拟。一开始是助理,后来皇帝实在太懒就成代笔了。太监不能叫“朱批”只能叫“批红”。司礼监秉笔负责“批红”,掌印负责审核和向皇帝汇报。如果皇帝不同意可以“留中”或“发还”内阁。内阁不同意的也可以“封驳”退回司礼监,皇帝同样可以“留中”。万历经常这样干。六部把奏章递内阁合议。地方递六部或通政司交内阁合议。内阁票拟后司礼监掌印审核后(需不需要皇帝同意看皇帝心情),秉笔批红发回内阁生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