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过年帖对联有什么讲究?
对联,下联,春联过年帖对联有什么讲究?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又或者,明代顾宪成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外,还有一些讲究简述如下:
一是挂春联要牢靠,贴的时候面向大门,右手边是上联、左手边是下联,上面是横批。
二是写春联要工整,左右对仗、句式工整,平仄相应、押韵有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联分两种、一种红对联、一种孝对联、、红对联没讲究、只徒喜庆、帖对帖无所谓、看对联最后一个字、仄声的为上联、平音的为下联、仄声在左、先读左边、仄声在右、先读右边、、、孝对联就有讲究了、先辈去逝了、子孙怀念、写对联寄托哀思、也是守孝、讲究很多、一处一风俗、这里就不说了、、、但是孝对联必须上联帖右边、传统讲法右边为大、以进为准、写孝对联也有讲究、上联叫生云、写逝者活着时的功绩、下联叫死哀、写后人对逝者的哀悼、帖对联时也必须按这种方法帖、不按这种方式写是错误的、帖反了既犯禁忌、又显不孝、例式、写两位抗击外敌战死的将军、上联、持刀一唤山河动、扫穴犁庭、青史有声兼有色、下联、拨剑三呼日月晕、弔民伐罪、黄土埋骨不埋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春节故事#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
这也就是中国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希望来年祖国更加强大,小家幸福安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联是傳统文化,是迊新年庆新年的一种民俗傳统,一般是用红纸写些吉祥语以表达对新年的祝贺和愿望,多在除夕日张贴,按正对门说,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若按朝外站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因为是按竖排由右向左的。至于横批,一般也是从右向左,和对联一致為好。不过现如今是横排,也有人从左到右写。门心若只写一字,没了上下,若是联语,上下和门框上对联一样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若家里丧了老人,因在悲痛之中习惯上不贴对联。也有的改用非红纸对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般农历腊月二十九贴对联,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相对传统文化浓郁的地方就有了过年的味道了……,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窟窿堵,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道友(春联),三十夜里熬一宿,当然了,这并没有死规定。根据地方不同贴对联的时间不同,大年30贴对联也可以,地方不同习惯不一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