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万年,历法春节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怎么来的
临近岁末年关
不少人开始物色“年货”了
还记得小时候
快过年时
爸爸妈妈就会在家忙活好一阵子
扫灰、腌腊肉、贴对联、置办年货等
我们小孩子们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过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最大的仪式
不管身处何方
家都是最温馨的港湾
年味,从精心准备年货开始
春节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了。百节年为首,自农历十二月刚过一半,便开始有了年终的气氛。
到十二月(腊月)廿三祭灶,标志进入过年阶段(廿三称“小过年”),遂有一系列节俗活动。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二十九撒蜡蜡走; 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熬年;大年初一磕头,走亲戚;初二祭财神;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礼拜顺星(本命星宿神);初九玉皇圣诞;十三条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
十五上元天官圣诞,即上元节(民间多称“元宵节”)。这些信仰民俗和其它春节民俗融为一体,丰富多彩,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驱病去灾、亲人长寿的祝愿,对摆脱厄运、企望发财的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在逐渐淡去---春节这个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孕育而生的节日,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神秘的色彩便渐渐退去。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交流也越来越便捷,春节文化也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即便如此,由于我国东西部的长期不均衡发展,使得西部大量人口被迫背井离乡去异地打工,而工作的性质使得过年回家团聚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过节期间的走亲访友,似乎也是对过去一年不常见面的一种弥补。
过年的时候大家就一直围绕着“吃”这个话题--杀猪宰羊,敬天供地,即便是小户人家也要买上一个猪头含上一个猪尾,代表整头猪来敬供给老天爷。除此之外,人们还要准备大量食物和物品(因为在古代,初五之前集市是不开的)。即使到了现代,我们仍会为新年期间储备足够的食物和物品,这些我们都统称为“年货”。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我们的文化里常有“礼多人不怪”、“礼轻情意重”,自然少不了给亲朋好友带些年货。
古时候我们称新年伴手礼为“丹禄”。拜年礼物通常是通过省吃俭用的存款购买,或是自家生产而不断积累攒存下来的物品,因此“丹禄”是形容一种珍贵及比喻那份诚敬送礼的心意。除此之外,到了正月初二女儿返娘家还会带回伴手礼“等路”及一些红包给娘家长辈、晚辈或小孩。
购买年货,已经悄然成为一种仪式,贯穿千百年的历史而恒常。
美好的记忆更加珍贵也保持更久,重要的是,美好的记忆很难被比下去。满是心意的年货,搭配锦上添花的年味回忆,就是幸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古籍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天皇时代以“岁”来表示“年”。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事。干支纪元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