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魏国不在秦国变法期间将其灭掉?
魏国,秦国,商鞅为什么魏国不在秦国变法期间将其灭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可见,魏国一直是有心想要吞并秦国的,而且在商殃变法前的七年时间里,一直在攻打秦国,虽然庞涓大胜,但是前期的大败以及其它诸侯的威胁也牵制着魏国,并没有机会一举灭亡秦国。相反商殃变法实施几年后,秦国就主动出兵攻打魏国了。
公元前359年,秦国开始实行商鞅变法。变法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而魏国这个时候正忙着与东方各国交战,根本无暇西顾,秦国趁机开始大举的攻入魏国的河西郡。公元前354年,秦军在元里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自此以后,魏国更没有多少机会能逆转秦国改革的进程,灭亡秦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国时期,魏国是第一个通过变法崛起的诸侯国。此后变法和改革就成了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所有诸侯国都在尝试改革。魏国总不能看到谁改革就灭掉谁吧?
诸侯国改革成功的例子并不多,有的甚至还出现了政局的严重动荡。比如赵武灵王,一代英主,改革的结果却是活活饿死在沙丘宫殿。
秦国的变法并不太平,从变法之初,甘龙、杜挚等重臣就与商鞅发生过激烈辩论和重重明争暗斗,当时谁能知道秦国的变法就一定能成功呢?如果不是秦孝公保驾护航,商鞅的变法可能早就夭折了。
魏国此时如果出兵,必然给改革派以口实,秦国的国内势力必然先放下歧见,一致对外,这反而会加速改革的推行,魏国又为什么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从实力判断,当时的秦国不如齐国强大,魏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齐国,历史也证明了齐国确实对魏国伤害极大,是导致魏国一蹶不振的主要推动者。
当时魏惠王也是试图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与齐国争霸,因此,在商鞅变法的第二年,魏惠王就开始在边境线修筑长城,是以警戒为主,他当时对秦国采取的是修缮关系,缓和西部边境压力,集中力量对付齐国的战略。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也是明智的主张,毕竟魏国不能四面同时树敌。
魏惠王也没有看懂商鞅的变法,他以为秦国变法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改良,殊不知商鞅变法是从奴隶制、封建制直接升级至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改革,以及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等全方位的深刻的改革。
商鞅变法让秦国脱胎换骨,快速崛起,这是魏国君臣都根本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启用卫鞅为左庶长,于周显王十年开始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时已是周显王十年,此时距离魏国文侯任用李俚变法、吴起强军已有尽五十年了。且周烈王五年,由于魏武侯去世时未确立太子,导致其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至周烈王七年,魏罃杀公中缓而立,是为魏惠王,魏国历时两年内乱,又有韩、赵伐魏,导致国力衰退。
魏惠王继位之初,曾多次与秦交战:周显王三年,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显王七年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不是魏惠王不趁商鞅变法之际攻秦,而是根本就打不赢。待商鞅变法后,也曾多次在与秦交战,显王十五年,秦败魏师与元里,取少梁;显王十八年,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等等。
自此,秦国耕战政策的确立,奠定了秦一统六国的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变法之前,如果大魏王一心想要灭掉秦国,也不是不可能。虽然秦函谷关天险难过,但是魏武卒纵横天下也是不容小觑。
秦献公时期,秦国虽然一雪前耻,对魏作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要知道那些成绩,都是老秦人用生命堆出来的。河西之战,秦国虽胜,但也是惨胜,秦国已经打不起了。
反观魏国,作为战国首霸,长期占据中原霸主地位。或许也正是由于霸主坐的太久了,根本没有把秦国放在眼里,最后放虎归山,还白白送了性命。
魏国坐拥天下之利,行货往来,物产丰富。要钱要人,魏国都不缺。可是魏国都错过了,所以也错过了成为真正霸主的机会。
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哪一个不是被魏国追到秦国去的。魏国不是没有能人,而是魏国没有霸主命。
鬼谷子著名人物——庞涓则是一贯主张先灭秦,他始终把秦国当做最大的对手,只可惜他的原件配上了他的固执,成了他殒命的理由。魏国灭秦的最后机会已经丢掉了。
有句话说,斩草除根,不然后患无穷,魏国和秦国的结局,则是深刻的体现了这个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时谁也没把秦国放在眼里。
上一篇:现在有20万,该怎么投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