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过去没有空调,古人都是如何避暑的?
古人,冰块,夏天过去没有空调,古人都是如何避暑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冬天四处冰封雪盖。那么古人很早发明了冬天采冰窖藏放到夏天。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取出来消暑。这个方法最为古老。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因为这个方法简单。所以一直用到了清末。但是要建立冰窖,成本还是很高昂。
一般的老百姓家庭享受不起。只有那些皇族贵胄才可享受。普通老百姓常用的是扇子和凉席。
古代的皇帝一般都建有消夏的园林,圆明园颐和园就是代表。
更有一些南方的富户家庭,利用水车的原理,把河里面的水车到屋顶上去,然后再从房檐流下形成一道水帘,隔绝房外的热浪。他们把这种房子称作凉屋。受地理条件的约束,这种房子的使用也不是很普遍。
在唐宋时期,曾经有人发明过人力风扇。设计出来的风扇叶大如车轮。风扇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动起来以后,满屋子人都能感到寒颤。说明风力还是非常强劲的。
古人很早就知道,夏季的时候,地下的井水是非常冰冷的。等夏天天热极了的时候。他就把井水汲取上来。泼在地上降温。
除了由外向内的消暑方法。古人也发明了冷饮。宋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冬天采冰储存夏天卖冰的人。
买不起冷饮的穷人就自己去做冷饮。于是他们发明了浆水。夏天天热的时候喝上两碗浆水,也会非常的舒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前没有没有那么多二氧化碳排放,天气也没有现在那么热。不过也不是不热,至于避署降温当然也有办法。
那就是扇子
文人墨客还喜欢在上面提诗作画呢。帝五官宦王公贵族有钱人家都有下人和丫环帮扇风呢。
至于穷人只能拿木扇孑和去河里或者池塘里游泳解署,或者去大树底下好乘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来一段虎哥版历史讲解,你有空调风扇,我有清泉水沟,不要问我热不热,因为古人没有温室效应。平坦的土路,茂密的森林,夏天的阳光和炎热留不下半分,如果炎热,跳进清凉的泉水之中,瞬间凉爽全身。只有你们现代人想不到,没有我们古代人做不到,提前存下的冬季冰块这是也能发挥解暑降温的作用。没有沥青铺路,夏季“猖狂”不了,早起劳作,午时躲在凉爽的茅草屋中,喝一碗解暑的绿豆汤,夏天也可以这样自在。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关注我为古代智慧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空调的古人是这样度过炎热的夏天的
1、工具:扇子 这种方法至今也很普遍实用
扇子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在古代便就有了。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用的芭蕉扇就是,在古代,最普遍的方式便是用扇子纳凉,扇子大多都是竹编的,古人叫他“摇风”,也叫“凉友”。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蒸发吸热的物理原理,扇子通过摆动加快了皮肤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使身体皮肤表面的水分快速的蒸发吸走了热量,使人感觉到了凉爽。
2、莲子汤
在到明朝与清朝的时候,在夏天最盛行的是喝莲子汤避暑。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
3、避暑食品
于是古人们就想出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的办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就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泡凉了后再吃。于是,中国成语就有了“浮瓜沉李“。而到了现在这个词常用来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4、凉茶
在唐代人们用果品或草药熬制成“饮水”,除了解渴,他还具备清热解毒的功效,应该是凉茶的前身。而到了清朝在北京地区的人们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苏州人喜欢喝凉茶、凉汤,吃凉粉等清热爽口的食物。
5、避暑冰块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的避暑方式是只有官府才有。在看清朝的电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发现冰窖得存在。
6、避暑
避暑:简单的理解就是找一个凉快的地方,也叫做乘凉或者纳凉。
我们拿避暑山庄来说,避暑山庄又叫承德离宫,或称热河行宫。在河北承德市区北部。群山环抱,地势高峻,气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故名“避暑山庄”。
综上所述,看来古代的帝王对待避暑这件事情也是很用心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很多的避暑方式和我们现代人是一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首先古代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因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越多冰库及房子加装空调,将里面的热量都排在了大气中,天气也越来越热。同理冬天也会越来越冷(然后城市还有个热岛效应,所以郊外会越来越冷)。
然后,古代的房子结构和现在的不同,我小时候就有感觉,有些屋子有冬暖夏凉的功能,可能和地理位置以及木质建材比较多的原因。
还有就是,午休的时候会在小树林里睡觉,在两棵树之间绑一个吊床,夏天树林树荫下的风儿真的是很凉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