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有哪些关于“年”的记忆,而现如今却只是记忆了?
时候,现在,鞭炮你有哪些关于“年”的记忆,而现如今却只是记忆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因此过年一家人一顿上好的年夜饭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的地方年夜饭是年三十晚上吃,我老家是初一早晨吃。
小时候基本上就是:带鱼(鲤鱼不会做,也不好存放),红烧肉丸子、过油肉、酱梅肉,炒鸡蛋、炖锅子,鸡肉、肉类的基本就这么多,餐桌上不会出现大虾、螃蟹啥的,估计也就是电视里见过了。父母喝点老白干,我们小孩子喝点红酒(其实就是一种饮料的东西,但是带一点酒味)。那时候从来没有剩余的饭,基本上达到“舔盘”的干净。
最后吃饺子,大家都以谁吃到包硬币的饺子为荣。
现在还年夜饭更丰盛了,老几样不会少,多了大虾、螃蟹等海产品,更多了一些青菜。记得去年春节一桌年夜饭吃光的竟然是酸辣土豆丝,剩下的肉类基本没有动筷子。
初一上午首先要做的就是拜年了,需要先去大伯家、然后四叔等亲戚家里。那时候给1块钱压岁钱是“巨资”,整个春节收下的红包能到15元左右,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上交,口袋里留几块钱买鞭炮玩。
现在的压岁钱小则几百,多则上千。真没法比......
农村文化娱乐活动
上午10点左右,村里爱热闹的人就开始张罗着“踩街”。把村里唱戏用的锣鼓等搬出来,“响莲花”一摇,一支30-50人的队伍瞬间就组织起来了。基本上我们小时候都学习过锣鼓,所以人人都可以上手。
先从“十王殿”开始,震天的锣鼓声开始响起。
时而慢时而快,锣敲干脆,鼓打节奏,“响莲花”指挥着整个队伍的。
随着指挥者一阵急促的摇动,所有声音戛然而止。
这时“打四句”的人需要唱一段祝福词,比如“保佑全村人生活一天天更好”之类的词。小的时候比较羡慕人家会打四句的人,后来琢磨出来其实就是对联(七字)。用唱的方式唱出来就行了。
十王殿、村中央、村头、村尾以此类推,在整个队伍进行的过程中,鞭炮也再不停的放。
四方拜完就准备挨家挨户去“踩街”。一般都对收到邀请,在院子里敲敲打打,中午也是需要上贡的的。结束以后人家会给一些东西,那时候没有给钱这一说,基本上都是给一条烟,然后来点糖,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现在都商业化了,去一次大约需要500-1000元。
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晚上都需要放炮、点旺火。
真正走亲戚是初五开始,老家有初五以前不出门的习惯。
挂"十王爷“
如果没有记错正月十三开始要挂“十王爷”。
村里人轮流着挂,家家户户都需要上贡。
主要是自家蒸的大馒头(5个),在放点水果、枣和核桃。
如果谁家准备年后要孩子,如果要男孩就拿几个核桃回家给儿媳妇吃了,如果想要女孩就拿几个枣。
如果来年实现了,需要买红灯笼挂起来“还愿”。不知道灵不灵,反正我村现在灯笼都挂不下了。
介绍一下,“十王爷”顾名思义就是“十殿阎王”。整个画布2.5m*4m左右的样子。从上到家画着十八层地狱的故事。
还有“魏征梦中斩龙”“上刀山下火海”等等,小时候最爱听的也是这些故事。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里可以讲讲。当时我村有一个小年轻,那年轮到他需要照看(因为彻夜点着蜡烛怕着火)。结果他再上香以后说“咱村的十王爷画的不如邻村的好”。当夜一把火把十王爷烧了个干干净净,具体原因不清楚。村里人一看这怎么了得,然后集体凑钱又请一个大师画了一幅。记得在请回“十王爷”的那年,村里所有人敲锣打鼓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开始迎接,当年还请外地的戏班子连续唱了好几天戏。
现在这个习俗我们村还一直保留着,每年那个时候都集体回村上个供,大家一起吃一顿大锅饭,然后各奔东西。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吧。
正月十五 闹社火
在正月十五这天堪比初一。不单单是我们可以再吃一顿好的,晚上还可以看烟花和社火。这天村也也会商议上否邀请戏班子来村里唱大戏。如果唱就挨家挨户平摊钱。
那会收入低,但是这钱大家都拿的痛快,戏班子来了就按照人数家家户户都安排吃饭住宿。
一般联系唱七天,十里八村的亲朋好友就会到来走亲戚看戏。
小朋友最喜欢的就是可以有商贩贩卖各种小零食、玩具。
现在很多地方也保留着闹社火的习俗,包括灯展、放烟花、马戏等等,但是都商业化了。
虽然比以前做的更加精致,但是已经失去了那时候的美感,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老了。
正月二十五 填仓节
(这个节日我是百度上搜的,但是我们老家那时候确实过这个节日。
科普:填仓节,为每年正月二十五,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记得小时候到正月二十五傍晚,爸爸妈妈就会用席面捏“灯盏”。类似酒樽大小,有四个角中间倒上麻油,然后把用棉花裹起来苇子干剪成一小段一小段插入中间当灯芯。
我记得基本上每一门上两个,厕所、鸡窝等都有。
另外还有做成猴子形状的,还有可以再水上漂的。
再刚刚点着还没端出去的时候,就有小朋友再外面等着了,一般都回叮嘱一声,等着会再“偷”。基本上你一转上,“灯盏”已经被“偷走了”
小时候对这个真是乐此不疲,基本上会把全村转一遍。
不过现在这个风俗习惯没有了。彻底的丢失了,不得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很多流传到今的传统节日逐渐消失。
借此机会再普及一下:在山西晋中,孝义汾阳一带,早年正月二十的小添仓节,孝义西部山区有舞窗花表演。用纸做成一个妇女手拿簸箕,挂在天窗里面,随着风吹,在外面就看见妇女除糠倾倒的动作。意思是除去秕糠,留下果实,借以庆贺五谷丰登。到正月二十五,孝义的家家户户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并用糕面包馅做成素糕,垒成好几层,再用糕面做灯瓜瓜,即灯展。有的把灯盏做成各种动物、植物等形状。灯盏盛麻油,谷子裹棉做捻,到晚上点燃祭祀,院中灯盏四布、香火缭绕,十分壮观。民谣云:“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灯”和“登”谐音,“糕”和“高”谐音,寓意五谷丰登,粮仓升高。如今,添仓节的祭祀活动早已销声匿迹了,但仍保留了吃糕的习俗,只不过吃素糕变为吃油炸糕了。
注:因为我老家也是吕梁,所以习俗都一样,可能是因为方言的原因有些地方不同。
正月二十五以后,这个“年”才真正的算是过完了。
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种地的开始整理地了。
现在过年......特别是有些地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更是失去了“年”的气氛。
再很多评论中我写到,如果任凭专家、教授糟蹋我们的传统文化,那若干年以后“春节”也许被邻国申遗了。
上一篇:素描中的空间问题如何解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