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理解《活着》这本书?
福贵,人生,这本书怎么理解《活着》这本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淡看别人的经历,珍惜自己的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活着》这本书我认真的读了一篇,电影我也看了,我对余华塑造福贵这个人,有很多不解的地方。福贵由一个浪荡公子,变成一个穷人,经历了战争、土改、文革等,他的亲人在其中,一个一个地死去,但他还活着,书中把福贵塑造丧门星,只要沾上他就得死,除去他的亲人,战友死了,女婿也死了,作者的初衷是什么?难道你想告诉人们,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就是这样?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中国亿万家人民,在新中国的阳光里,大多生活的还是幸福的,尽管我们经历过一些苦难和曲折,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依然快乐地生活着。文艺作品,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不管他在国际上获什么奖,但她代表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这部作品,就其艺术价值而言,是有她可圈可点之处,但社会价值呢?是否起到鼓舞人民奋发向上的作用?还是那句话,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再好的作品,也只是迎合外国人或国内少数人的口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
谢谢头条邀请!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一生。主人公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只知吃喝玩乐。但个人命运并无法逃脱时代洪流的裹挟,他经历了战争、失去、死亡、告别,他爱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终留在他身边的,只有那只老牛。
余华在说到本书时表示,他就是想通过这部书告诉人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这部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作者本身的叙述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的内核,它讲述了一个人的救赎,一个时代的巨变,在一次次生活的打击面前,福贵没有过抱怨,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竟是一张少有木讷而憨厚的脸。磨难改变了福贵,让他懂得如何与生活温和地相处,而这样的转变闪现了非常光辉的一面人性。福贵失去了少爷的身份后,在平凡的生活找到了活着的本来意义。印象中,电影里有两次直接由福贵的口道出了活着的意义。一次是在战争中,春生发现了一辆能鸣笛的汽车,喜不自禁地说自己只要能开上车愿意一死,福贵却道:“那是你,我可得活着回去,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 那时候,在福贵眼里,即使什么都没了,家人的温情就能支撑起他活着的勇气。第二次是在他已经失去了双亲和儿子之后,鼓励文革中受害想要轻生的春生说的:“你不想活也得活,咱俩可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活下来不容易。” 这时候的福贵则是把生命看得更透彻了。这看似顺从的被动观念,实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坚韧,因为他深深理解生命的无常本是自然。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外观在他人眼中不堪的人生,其内在却可能充满自信和快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的题目,就是中心。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多么悲惨,不管走到哪里,活着是最大的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以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看了余华老师的《活着》,才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作品思想深刻、震撼人心,在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情人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福贵悲惨的命运,让人无法平静,命运好像在故意捉弄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被夺走,只有一头老牛默默陪伴。
其实余老师想告诉我们,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无意感染了那一个午后的黄昏,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图景下孤独的,但并不寂寞的主人公:这就是活着。即便生活已经千疮百孔,我们依然要默默承受,依旧努力的坚持活下去,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意志,也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走的东西。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老师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