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理解《活着》这本书?
福贵,人生,这本书怎么理解《活着》这本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知道,无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活着》作者—余华。这本书曾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本书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作者在韩文版自序里说到“《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我尤其赞赏作者的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但作者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认为活着的本身是“我们不需要忘记所谓的过去,只要不再拿起,我们不需要多么憧憬未来,只要过好当下”
但这种生活说白了就是“没心没肺”,羡慕这些人可自己又始终不能,又不想迈向这种生活。因为我们总会想过上好日子,给自己,给孩子,给家庭最好的,总会带有生活的苟且!
福贵从地主到普通劳苦大众,从亲人们欢聚到相继离去。生活一步步的逼着他,但他并没放弃生命,但他就真的忘记亲人了吗?
不,没有!
福贵对老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可以看出他对亲人的想念,孤单一人最后只有老牛陪伴。而且是一个生命垂垂可危的老牛,他就是想这头牛可以陪自己走到最后,让自己了无牵挂。
他还在枕头下放了钱,就是想自己死后可以有人把自己和家人葬在一起。
我们很难放下一切,也不能只为活着的本身而活。
不知道大家认为“活着的本身”是什么呢?
另外推荐一本书《在细雨中呼喊》也是余华的一部作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不起这本书没有看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悟:
活着的对立面就是死,书中大量的篇幅,都是在诠释死,在死亡的面前我们没有丝毫的招架之力。唯有好好的活着,如果要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想那大概是活着的本身吧。
书本的内容:
如果要问小说的内容是什么,我想读过的朋友们都印象深刻,一个纨绔子弟,因好赌成性,败尽家业,成熟着家道中落的痛苦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就此停止,先是父亲早早离世,后来被拉去充军,后来母亲去世,再到后来,自己的独生儿子被抽血去世,再到凤霞,再到女婿,再到唯一的外孙子。
就这样他目睹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除了眼泪,再无其他。而到后来,眼泪都哭不出来了。
读活着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活着真好,真的人的一生,无需要拼命的争取什么,能够每天早上看见太阳,就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关于书评:
这本书,许多人对此存有争议。
有一部分人说这本书叙述过于平淡,没有多高的文学造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说,外界对他的评价太高了。
但是,你细细的去读,你会发现,余华对人物的刻画是有多么的生动及深刻。
面对每一个亲人的离世,他的表现都不一样,从父亲去世时还不成熟的形象,到凤霞去世时一幅饱经沧桑的样子,这样的过渡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或是能驾驭的了的。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凤霞死的时候,余华没有直接对福贵进行刻画,而是刻画福贵在墙上的影子,刻画他的背影,将一个饱受磨难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我觉得余华先生对细节的掌握,真的很出神入化。
关于语言过于平淡,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特点。司马相如的华丽词藻,鲁迅先生的尖锐讽刺,或是简嫃的优雅风趣,再或是张爱玲的遗然独立,都是个人的风格。
余华先生的兄弟,许三观卖血记,还有活着,基本声都是这样平淡的语言,但这样的语言有时候往往更有感染力,接近我们的生活,与其说语言平淡,倒不如说,时时皆出彩吧!
当然,关于小说最大的争议就是苦根的死。
许多人认为不应该把苦根写死,而应该写夕阳下,苦根,福贵,老牛。这样的话还能给人一些希望。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反而认为这是中国文坛的一大进步。
反观我国“悲剧”小说,基本上都会有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结局,这与我们的思想有关,凡事要中庸。
悲剧悲的不彻底,何为悲剧?我觉得应该就是耗尽读者的最后一滴泪。苦根死了,福贵这余生中再也没有一个亲人,我觉得这里达到了悲剧的巅峰。
当然,不少人的想法,也有道理,那样子大家心里的确会好受一点,但余华这样做,不落窠臼,独树一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思维来读《活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