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罗贯中为何把雄才大略的刘备写成了爱哭的人?
刘备,爱哭,的人罗贯中为何把雄才大略的刘备写成了爱哭的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名声哭。火烧新野后,刘备携民渡江,开始战略大转移。一路上,民众流离失所,哭声震天,又加上曹军攻击后民众死伤无数,渐有怨声。刘备及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先是把民众死伤归罪于己,大哭而欲投江;又因民众落水而大哭,大哭而欲自刎。两次大哭,及时引领了民众情绪,哭也能把骂名转化为美名。
为孩子哭。夷陵之战兵败,刘备郁闷无比,无颜回朝,很快病倒在了白帝城。睡梦中,关羽张飞又来报丧信,大哭而散。自知时日无多的刘备,召来诸葛亮等人安排后事。刘备大哭后,嘱咐诸葛亮,阿斗可辅便辅,不成器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再没心眼的人也能听出话外之音。真是字字如刀,把诸葛亮逼上了一条不能退、不能 弃、不能反的路,阿斗扶不起来,那就只能携着幼主的手往前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罗贯中为何把雄才大略的刘备写成了爱哭的人?
我简单地说下我的个人观点,长篇留待高人。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嘛,难免就爱来点虚构的,在罗贯中构建的三国世界里,蜀汉是正统,诸葛亮是神人,曹操是奸雄,魏国吴国的那些个对手,有许多都不是好人,刘备呢,虽是皇叔出身,却有着一颗仁心,简直是以仁得天下的标本,于是乎刘备成了爱哭包,为百姓哭,为部下哭,为汉室哭,总之,一到该哭的点就眼泪哗哗的,不要力气似的,“仁君”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读过历史的朋友们就都看出来了,刘备哭的次数相当少,哭刘表,哭刘封,哭髀肉啥的,感觉很正常,相较于孙权,恐怕都不算多,更别说是曹操了,其实曹操给我的感觉倒是真的痛哭就许多回,哭典韦,哭陈宫,哭袁绍,哭荀攸,曹冲什么的,曹操这个文艺老青年,杀人不眨眼,可爱流泪是真的,性情中人。
刘备其实很有能力,很有谋略,不输于曹吴等人,为什么作者要把刘备写成爱哭包?
猜猜罗大神的想法啊,估计是觉得曹操老儿孙权老儿,他们都占了天时地利了,地广人多的,刘皇叔呢,哎呀,实在是前期过得苦,给他来个人和,这就得经常和部下啊,老百姓啊,互动互动的。这一互动吧就容易动情,一动情就会伤心流泪,一般来讲,老百姓才哭,谁见过领导哭啊,于是乎,心存汉室,悲天悯人的英雄人物形象就深入人心了,刘备呢,估计也琢磨出来了,装老实,装忠厚,还得多装伤心,这样部下会忠心,百姓会齐心,可以达到目的,就行,至于哭也不是难事嘛,假哭不难,何况有的时候,的确是真的伤心难过呢,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能哭出天下,当然也是英雄!(文/宛如清扬 图/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史中刘备军事才能还是很厉害的,每次打仗都是自己上场,也打了不少胜仗,只是很多时候对上曹操,实际差距太大了,刘备重视自身修养,寡言少语,三国演义也没有说刘备假仁假义,爱哭也只是重情重义的表现,本来三国演义就是重刘轻曹,不存在把刘备描述成爱哭的假仁假义的人说法,可以查阅陈寿三国志·后主传的相关评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说,咱不会写,但人物事件要有多样才行。曹操、孙权、刘备相同的一统志向,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不同的事业道路。
曹用奸雄得天下,孙用情义霸天下,刘用正统立天下,三个人都喜欢人才,都会用感动吸人才,曹赏赐,孙敬酒论伤,刘哭啼摔孩子。
刘备没什么本事,但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三请孔明,才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纠错一下,在正史上,刘备一点也不雄才伟略,只有假仁假义,爱哭也不是写出来的,是真实的。
关于刘备假仁假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张飞被杀后,刘备得到消息,想比喻关羽的泣不成声,刘备只说了四个字:“噫,飞死以”让诸葛亮顿感心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好本人是刘备迷,也准备重新写一本关于刘备的“正史”小说,回答这个问题也比较有兴趣。
-
事实上,这东西不用想得那么复杂,罗贯中其实本意并不是想把刘备写成爱哭鬼。也不是想写成这样的懦弱性格,而是他发力发偏了,另一个层面,也可以说是时代的代沟。
-
罗贯中的时代,恰恰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罗贯中的一生,打过仗,也见过元朝统治的残酷,以及张士诚等人对于权利金钱的迷恋,所以罗贯中想写的刘备,原本是他所希望侍奉的明主,“仁义,有德,知人善用,体恤百姓”,一个所谓的正道明主的形象。而雄才大略这个词的背后,也意味着很多负面的东西,杀伐果断等于残暴,智谋无双等于狡诈等等,原本刘备的很多东西,被他分摊到了其他的角色身上,就想塑造一个完整得没有瑕疵的仁义之君。
上一篇:9岁的女儿问自己看到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应该怎么回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