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真正的春联源于朱元璋的行政命令?
春联,朱元璋,对联真正的春联源于朱元璋的行政命令?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真正的春联源于朱元璋的行政命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联与朱元璋之间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却不能说春联就是来源于朱元璋的行政命令。
春联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春联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成为城市和农村家家户户过年就有的习俗。最早的春联雏形来源于周代,春联起源于桃符,在桃木板上刻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在早期,春联是有辟邪的作用。
到五代时期,便有关于后蜀孟昶命令手下做了中国第一副春联的记载。不过,一般来说,正式的春联来源于宋代,宋代王安石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此时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之为“春联”,春联的名字也由此产生。
到朱元璋时,春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朱元璋是农民出生,十分喜欢推广农村的文化。他不仅自己喜欢写春联,还提倡群臣积极写春联,历史上还流传了许多关于朱元璋和春联之间的故事。经过朱元璋的大力推广,春联开始在广大农村普及开来。
所以,朱元璋对推广春联是有功劳的,但不能说春联源于朱元璋的行政命令,正式的春联在宋代前后就已经产生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贴春联是我国人民过春节的一大习俗,表示喜庆,有很深的文化渊源。起源于桃符。在宋朝以前,没有贴春联的习惯。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后,经常梦到两个兄弟索命。于是李世民所从别人建议,在大门上贴在唐初名将尉迟恭和秦琼的画像,称之为门神,用以避害镇邪。后为民间效仿。
后来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喜欢娱乐逸兴,在他的倡导下,开始把对联写在桃符上,是春联的最初形式。到宋朝桃符由木制改为纸制,对联开始称为“春联",春联开始流传。到元明时,对对联成为一种风尚。明太祖称帝后,为了表示普天同庆,亲自倡导并下令臣民在除夕要贴春联,从此贴春联成为过年习俗的一部分,深入人心,延续至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在年尾命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挂在住室门框上,从此桃符内容发生变化,不光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内容,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桃木板上写对联很普遍了,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当时春联的盛况。
真正大为推广的算是明太祖朱元璋,他酷爱对联,把对联改为春联,颁布御旨要求大小官员以及百姓在年尾,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迎接新春。年初一亲自微服巡视,看到写的好的赞不绝口,非常高兴。在巡到沒有贴的一家非常生气,命侍从问一下主人,主人说:“是从事阉猪生意,过年特忙,没来的及请人写。"朱元璋命人拿来笔墨亲自书写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继续巡视,让主人贴上。
朱元璋巡视完又路过此家,见此家还没贴就和侍从,进家问主人怎么回事?主人见了朱元璋连忙下跪说:“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非常高兴,命侍从赏给三十两银子。春联的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联,它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中华民族春节文化重要的一环。
春联文化由来已久,它起源于周代人们挂桃符驱邪避妖的习俗。所谓桃符,它是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做的木板,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与“郁垒”两位驱鬼的大神,人们希望靠这样达到驱邪的作用。
“春联”一词的出现,是源于朱元璋一个有趣地小故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 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真正为我们所熟知的形式上的春联,最早是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一位叫做刘丘子唐人,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上面的内容是描写立春日、岁日的。
刘丘子: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桃符
传说东海之上有一座桃都山的存在,那里桃花绵延千里,除了盛开时格外美丽之外,这些桃树还承担着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镇鬼。
那么,这样一座种满桃花景色宜人的场所又是如何和鬼扯上关系的呢?
原来,这桃都山的东北处有一座鬼门关,这是冥界和人界的交界处,而看守它们的便是神荼和郁垒了。
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程度受科技水平局限,许多事情就没法解释,便被归纳到了灵异的范畴。为了达到驱邪避妖、祈求平安的目的,人们就想到了看守鬼门关的神荼和郁垒,便把他们刻画在桃木板上震慑妖邪。
到了唐宋时期,诗词文化的发展,也为桃符文化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开始把诗词文字写在楹柱、桃木板和象征吉利的红纸上。
这一时期,桃符文化也开始发生了分化,它的功能逐渐和门神分离开来,到了后来,人们就干脆在红纸上单纯写上诗词来寄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上一篇:研究人员如何在实验室中重现类似于1995年发现的“疯狗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