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人们的审美态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呢?
价值,艺术品,态度为什么说人们的审美态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要深入社会生活,观察、体验、收集整理出有典型的素材;主题思想要反映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向上的新面貌,人民大众在社会生活方面有感染力的画面;以自己的的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创作出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的作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不一定,艺术品有时候是小众范围的,大众化的艺术品不一定有价值,审美的高低范围也不一样,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审美态度是存在的自我对对象所持的精神姿态,日常生活态度则是经验性自我对对象所持的物欲姿态,存在的自我外在地专注于对象,是“神与物游”,是“乘物以游心”,而生命的自我内在地专注于自身的情感和体验,对象隐匿成为背景和手段。“静观”是构成审美态度的成分之一,它的基本意思是“澄怀”(态度之谓)井借此去“味像”(体验之谓)。盖格尔说:“艺术的本质是静观,静观在性质上则是存在的。”)静观属于存在的自我,行动属于经验性自我;静观所体现的是与日常生活态度分离之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纯洁关系,行动所体现的则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功利关系。所以,当主体静观时,主体显现为一个存在的自我,而经验性自我因此“被征服”、“被排斥”、“被打碎”、“被抛在一边”了。或者反过来说,“排斥经验性自我正是为了使审美价值能够占据存在的自我。……它之所以是静观,是由于个人意志和纯粹的自我保持了沉默,是因为存在的自我服从了客观对象所具有的那些感官方面的价值。总之,审美态度是人们领会审美价值或者说是使审美价值找到进入到存在的自我中去的道路和先决条件。当然,我们注意到了以上论述在审美态度、审美价值和存在的自我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规定的循环,这是因为审美活动本身是动态的,因而审美态度、审美价值和存在的自我都是生成性的,理论对此所做的抽象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僵化的迹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来自于作品所蕴藏的精神境界的高低,或者说来自作品所透视的宇宙人生的深度。但作品的欣赏价值除此之外,还来自欣赏者对作品本身的解读,解读过程就是作品的精神作用于欣赏者精神的过程,假设两者精神能够接通,作品的精神就能调剂、启迪、升华欣赏者的精神,这时作品才体现出其陶冶人的性情的价值。试想,欣赏者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流根本无法解读,或者作出错误的解读,该作品于此人又有什么价值呢?这和读书又有什么两样呢?读书无法理解其义,这是常有的事,读不懂某书,书中的内容于该读者就无有什么价值了。当然不断研读,可能就逐渐领会了,书籍的价值就逐渐显现了。还有,假如作品本身格调不高,大家虽然解读了,但解读过程作品就有把解读者向低级趣味拉近的能量,当然解者本已建立的正见可以稀释、转化其负能量,把其不利影响彻底融化掉,但对未建立正知正见的人,创其负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艺术是辅助教化的手段,孔子注重用雅乐教化民众,就是这个道理吧。据记载,孔子操琴的水平极其高超,曾弹奏一首不知名乐曲,经月余就把乐曲作者身材、五官、神彩描述出来了,说,这个身材
魁梧、皮肤黝黑、目光坚定的君子,除了文王,还会是谁呢?后来有人告知孔子,此曲叫《文王操》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一定,艺术品的价值跟普罗大众的审美态度无关。如果有关,也只是暂时的。当年梵高的作品无人问津,无人欣赏。但是到了今天,他的作品是拍卖会上曾经达到过最高价。
所以说与审美态度无关,艺术品的价值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的具有艺术性和值得推敲的代表性。作品是否拥有艺术价值和时代符号。
艺术品是有生命力的与审美态度无关,能够经得过时间的考验才有价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论是什么艺术品,都是要给人来欣赏的,审美内涵和品味当然就是艺术品存在的基础,但是人的审美和品味是一直在变化着的,是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在我们的国家,艺术品的审美标准,或者是说对艺术品欣赏的品味特征,基本上是由皇室贵族和文人士大夫这两个群体所决定,前者是皇家代表的“宫廷品味”,后者就是文人士大夫所代表的“文人品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