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为什么还能连续打赢邯郸之战和对燕之战?
秦国,邯郸,之战长平之战以后,赵国为什么还能连续打赢邯郸之战和对燕之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赵国原因
1:古人云:哀兵必胜。秦军坑杀赵降军40余万,赵国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这种视死如归的军队很难打败。
2:合纵的成功。在邯郸保卫战时,赵、魏、楚唇亡齿寒,结成联盟。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发生在此时。三国之力对抗秦国,极大的增强了赵军军心和战斗力。
3:长平之战的惨败,使得赵国朝堂只能依靠廉颇老将,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廉颇也发挥了他军事家应有的战略眼光和调兵遣将能力。将士一心,其利断金。
二:秦国原因
1:长平之战秦国本就是惨胜,将士伤亡惨重,没有全面修养就开始离境远征。给将来的失败也埋下隐患。
2:长平之战的胜利使得秦昭襄王好高骛远,在赵国内团结,外合纵的情况下坚持攻赵,战略上已经失策。在围困邯郸时,一味增兵强攻。主客观因素都不利于秦国。
3:秦军几次易帅,白起不出派王陵,王陵不胜派王龁,指挥混乱。
至于对燕之战,发生在邯郸之战后三年,赵国本就是中原大国,强国,短暂的休养生息后并不是燕国所能对抗的。更有大将廉颇,乐乘。燕国关键性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有误。更没有一个统领全军的将帅。想乘着赵国空虚而咬一口,结果自不量力,悔之晚矣。可以说燕国的失败原因与秦国如出一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后,秦赵两国议和,两国都得到了一定的休整与缓冲。随后,邯郸会战,秦国由于没有打穿魏国,占领邺城,攻击邯郸的补给线得翻越太行山,所以对邯郸包围一年多,无数次攻击却依旧拿不下。等秦国打疲了,魏楚各自把戏也演足了,派大军找秦国后路,断其补给线,逼迫其撤退。至于数次败燕国,邯郸会战后,魏国派信陵君入赵,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对赵的控制,另外助韩重新拿下上党也等于是收服了韩国,燕看似打赵,实际上打的是三晋集团,能赢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赵括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国白起长平之战杀戮太严重,使得赵国人人自危,害怕城破之日遭到不明屠杀,于是奋力反击,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毕竟面对的秦国是刚刚杀了他们父兄子弟的,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自然拼死一战,俗话说恶人怕不要命的,这面对不要命的赵国军民,秦国自然捡不到好果子吃。还有虽然赵国长平之战失败,但是名将犹在。李牧本来就是赵国抵御北方的大将,燕国此时已经是七国之中最弱的国家,本以为赵国由于长平之战元气大伤,想占便宜,结果被赵国打败。毕竟士气那个时候还挺高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邯郸之战是由秦对赵魏楚三国的在邯郸进行的战争!秦军60万,魏楚共60万!在赵国都城进行的生死存亡时刻,绝地反击的战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时的赵国,众志成城,军民一心,而且还是守城比野战要难很多!要难数倍以上!兵法一直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是最难的!而且秦国是劳师远征!难度可想而知!!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若此时按照白起的建议直取邯郸,很有可能就灭掉赵国!
但此时秦昭襄王在范睢的鼓捣下,并没有听从白起建议,放弃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后来在赵国缓过气来之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此时赵国众志成城,在外的兵力也已经回来!野战和攻城相比,要难十倍以上,长平之战时虽然赵国被杀40多万人,秦国也是惨胜,而且是绝对的惨胜,伤亡二十多万人,几乎是秦国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
而攻城,在赵国众志成城,所有人保家卫国的时候,释放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白起也认为早已不是战机,在赵国惊恐万分之时和赵国众志成城之时,差异极大,加上赵国胡服骑射后的民风彪悍,战术先进,要攻灭邯郸何其容易!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秦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之后,士兵疲惫,需要休息,长途跋涉,疲惫之兵攻打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军队,这就更加难上加难!
当赵国守城一段时间之后,战国各国看到了秦国也没有那么容易攻灭赵国之后,再次合纵,击溃秦军,秦军惨败!
之后再秦王嬴政统一站开始之前,就没有了大的战役,六国固然不想打仗,想休养生息!秦国更需要休养生息,这些年秦国伤亡了太多的军队!急需要休养生息!
二十多年之后,秦国再次积蓄了力量,几年内横扫六合!统一天下!
上一篇:《森林奇缘》这部电影好看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