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习书法是否应该先学楷书?
楷书,书法,书体学习书法是否应该先学楷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学习书法是否应该先学楷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不是的,学书法可以直接按照书法五体的发展脉络来,即先篆后隶,然后楷行草。五体通学,不懂也会差不离,尤其是草书,值得重点学习,象张旭、怀素的,王羲之的十七帖等。要学就学经典,“名师出高徒”,越难的越敢于“啃”!另,学书法一定要多学国学方面古典知识,提高自己对美的认知、把控,增强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从而提升书法作品的书卷味。一句话,字里字外都得修炼,不是非要从楷开始的。一己拙见,共勉![玫瑰][玫瑰][玫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抱庸认为,楷书并不是书法的基础。首先,我个人就没有系统练习过楷书,而是直接学的行书。其次,篆、隶等书体在历史上早于楷书,不可能前书以后书为基础。再次,虽然草书行书的出现在楷书之后,但书体风格大相径庭,互有联系,但也相对独立,并不存在纲与目、主与次等关系,也无所谓谁是谁的基础。
误区之一:楷书是书法艺术的母体。认为楷书是衍生其他书体的根源,练书法就是要先练习楷书,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没有搞清楚书法的历史。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是因为楷书相对规范,孩童识字一般从楷书学起,先生教书也通常以楷书引入,这只是一种习惯,便于识读罢了。
误区之二:楷书才是书法正宗、才是书法王道。有的人认为楷书写得丑,就没资格称为书法家,什么行书草书都是在瞎胡闹,都不过是江湖丑书。这是不客观的,有的书法家毕生都在研究草书,他也许楷书的确不怎么样,但不能一口否定他在草书上的造诣修为。举个例子,书圣王羲之就是最擅长行书的,而不是楷书。又或者,你能说张旭的书法不如颜真卿吗?显然不科学。
误区之三:楷书是万能的,楷书写得好其他书体就一定能写得好。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都或多或少的存有这样的思想,或者说是期待。虽然楷书与行书草书有一定关联,但艺术的内涵形式不尽相同,技法技巧也差异较大。楷书写得好,行书草书未必就一定写得好,这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要练好某个书体,有楷书基础肯定会有积极促进,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开小口挖深井,紧盯一个书体深学细研。楷书包办、楷书万能的想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先学走,后学跑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先学走,后学跑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快乐书法营”,专挑有争议的问题回答。
我坚决反对学习书法从楷书学起,同时又坚定支持学习书法从楷书学起。理由是:
一、仅凭孙过庭、苏轼的言论,科举时代的人的教条,以及民间的俗说,不足为凭。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苏轼跋文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黄庭坚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似曾相识的观点,明清的丰坊,梁巘等等,苦口婆心,不绝于耳。
但我要说的是:
首先,北宋以前,篆、隶、楷(含魏楷),都叫真书,楷书;直到南宋,书法家宋高宗赵构提出“篆、隶、楷、行、草”五体之说,楷书才得以以一种单独的书体被确定下来。那么,南宋以前人说的真书,楷书,指的是啥,不好说。至于明清人所说,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以科举应试为目标的立场上所说的。
其次,作为书法艺术家的孙过庭、苏轼,他们讨论问题的基础立场,和当代人所能理解的,绝对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唐人所说的“平正”,是处于唐代书写现状的平正,和当代人所理解的“横平竖直,首点对齐”等等俗说的平正,绝不是一回事。唐宋人所见,多是墨迹,且都是名家墨迹;同时,那个时代,“院体”、“台阁体”初现端倪,书法家的创造性没有受到大的束缚,他们的字,都是平中见奇的平正。到后来的“馆阁体”,楷书基本就成了规范字,和当代的印刷体没有本质的区别。明清人所说,更不足信。
宋、元、明、清、近现代的有识之士,对唐楷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何况更加僵化呆板的“馆阁体”。
其次,书法实践和事实证明,初学楷书只会束缚手脚,终至无成。
先分析历史事实:
1、自唐人至今,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会写一手标高准楷书的人,累计大几千万有吧?精英阶层,比如州官以上者,几百万人有吧?而楷书名家有几个?唐以后,楷书名家又有几个?为什么历经几个朝代,上千年历史,唐楷被集体不待见?说后来的人都学不好楷书,这个观点恐怕站不住脚。那么,我们能学出好来的几率,有多大?
2、全国200多所大中专院校的书法专业教材,没有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老师,会告诉学生,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学起,难道他们全都不懂,全都错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