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这民间俗语观念正确吗?
少年,人生,就会“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这民间俗语观念正确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您有何见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确,少年不努力,老来图伤悲,老来得福方为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是穷的丁当响’他的人生何向往’艰难困苦闯天崖’这种成长是正常o要想将來成豪富,一砖 ̄砖往上步’努力向上鸿运到’老时发财福祿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享福方为副!这句话有很多道理,人生的道理本来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少年不受些艰苦生活的锻炼,每天过着吃喝无忧的生活,那就会造成“少年不知愁滋味”人生环境,就会造成人生道路上的错觉,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会惊慌失措。所以人们在少年时代,一些优秀的家长就会关注孩子是否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上自立自强的问题。让孩子有一定的面对人生,面对困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塑造成具有独立的完整的人格、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来得福正是少年因穷励志打拼而来,人穷不过三代,穷则思变,是动力,打拼成功才能换来暮年之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凡夫俗子对美好生活的想往。我虽唯物,但也唯心;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又或人生有命,富贵在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语“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非常有道理,想必很多人听说过,它的意思直截了当:一个人年轻时经受的贫穷和苦难算不上什么,只有在老年得到的财富和福气,才是人生的大幸。
跟这句俗语意思相近的有很多,如,少年受贫不算贫,老年受贫贫死人。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欺少年穷,莫嫌老来丑。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等。
这些俗语都说明了青春年少时吃苦是理所当然的,是为将来打好基础的必经之路。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不知道吃苦,只知道享受荣华富贵,到老年时,一事无成,生活变得穷困潦倒是很自然的事,那是怎样的一种凄凉和落魄?在每个人的愿望里,老年得福,安享晚年,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谁又愿意在老胳膊老腿的岁月,仍然为生活焦虑和奔波呢?
年轻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年轻时缺乏经验和智慧,即使做错事了,还可以补救,人生还有退路。如果在老年,做错一件事,基本上没有补救的余地,只有让自己悔恨终生。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老年人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很少做出倚老卖老的事情,他的所作所为是周边人的楷模。
年轻人如果能抓住年龄优势,善于学习和钻研,善于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懂得“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那么,他将来肯定会变成生活的强者,过上幸福生活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励志型的例子,比如,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读完初中或高中,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而辍学,最后不得不走上社会自力更生。他们忍受许多磨难,经过个人10多年的打拼,最终在城市买下房扎下根,变身为城市居民,比起不少同龄的大学生,他们从收入到其它方面,都要优秀很多。
根本原因是,他们明白吃苦的重大意义,明白年轻时的吃苦,会变成将来的财富,如果他们吊儿郎当,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头来仍然是城市中的过客。
但问题是,现在不少年轻人不但害怕吃苦,而且还看不起下苦的人和需要下苦的工作,这类人往往是家境优越的人,短时间内,甚至一代、两代人里,或许对自身生活没什么影响,若是子女和后代一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不愿和别人多说话,不愿主动去工作,不愿在单位当一官半职的人会是什么心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