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备从新野北上和南下,哪个更危险?
刘备,新野,刘表刘备从新野北上和南下,哪个更危险?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备从新野北上和南下,哪个更危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是北上危险,北方大部分都被曹操拿下了,还是南下安全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南下水土不服,水土不服人都不精神了怎么打仗所以就不安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是南下呀,会水土不服,水土不服人都不精神了怎么打仗所以就不安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操的势力在北方,刘备当时力量弱小,难以自保,北上的危险显而易见,无疑是自取其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北上面对的是曹操势力,有覆灭危险。而南下是不统一局面,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闲话诸葛躬耕地”之十六:
《刘备由新野“北上”和“南下”哪个更危险》?
作者:石小生
建安十二年,时驻兵新野的刘备经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和关、张三人北上宛城“三顾茅庐”,“襄阳说”学者一致认为“建安四年(199年)以后宛县基本上为曹操控制,躬耕地若在宛县,很难想像刘备会频繁出入敌占区而招贤纳才、三顾茅庐”,即绝不会”北上“到“敌占区”自投罗网,而只能“南下”到隆中去。
对“襄阳说”的这种猜测,我认为未免太主观,太现代了,从当时形势和史料记载来看,这种推测是不成立的。
第一,当时南阳不是曹操占领的“敌占区”。
刘备三顾茅庐是建安十二年,《三国志·武帝纪第一》记载,建安十二年曹操全年的行程为:“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邺……秋七月,引军出卢龙塞……八月,登白狼山……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九月,公引兵自柳成还……十一月至易水……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这清楚地表明该年全年曹操都在邺以北的冀北、辽西作战,而南阳此前是在刘表的控制之下,前文余先生所引用的史料也证明了建安八年曹、刘的军事分界线在宛县以北的博望、叶县一带,宛县不是“敌占区”。至于建安十二年宛城是在谁的占领之下,未见史书记载,但曹军主力不在南阳则是明确的。刘备屯新野,距南阳不足百里,如曹军驻南阳,双方自博望之战后的四五年间没有再发生军事冲突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当时曹操、刘备两军之间必然有一个距离相当大的军事缓冲区。
另外,据史书记载,曹操取得东征乌桓的胜利后转而南征荆州前,布将于长社(今河南长葛)和阳翟(今河南禹州)。《三国志\u0026#8226;张辽传》载,“时荆州未定,复遣屯长社”。同书《乐进传》载,“荆州未服,屯遣阳翟。”这些准备进攻刘表的将领都部署在许昌外围,说明南阳此时尚在刘表控制之下。另外,《三国志\u0026#8226;荀彧传》载,建安十三年,“太祖将伐刘表,问(荀)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这些记载表明,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发动征讨刘表的战争前,宛、叶仍在刘表的手中,若南阳在曹操控制之下,就不存在“直趋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问题了。
是年“秋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见《三国志》)此后的南阳,包括襄阳才都成了“曹占区”矣。
第二,对刘、关、张三人来讲,“北上”宛城去三顾茅庐根本不存在什么危险。
退一步讲,即便宛城为曹军所据,当时军阀占地也仅限于守城,盘查也仅限于城门,城郭之外,如不有意设伏,即便军队也是畅通无阻。这样的记载很多。新野至宛城骑马不足半日行程,加上地形平坦,路旷人稀,据《后汉书》载:南阳郡繁盛时37县只有243万余人,平均每县不到7万人。魏晋之后,人口锐减,《宋书》载:南朝新野郡领县五,只有一万四千七百九十三人。南阳郡领县八,仅三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比现在的西北地区还少。刘等三人化装成行商,在没有现代图像技术和曹操又没有通缉他的情况下,不进宛城,仅到城外的七里的卧龙岗,有何不可能?
上一篇:怎样做烟熏牛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