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越调与越剧有关系吗?对此你怎么看?
越剧,剧种,越调越调与越剧有关系吗?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越调与越剧有关系吗?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关系,因为都带一个“越”字,哈哈开玩笑的!
越调,主要存在于河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曲种,还有说法是“月调”,除了大家常见的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据说,其是南阳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月调来进行演唱,之后慢慢演变为专门的戏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越调”,实际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
名气最大的演员有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等人,代表剧目有《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等。
而越剧,则是流传在吴越一代的一种剧种,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缘故,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起源于“落地唱书”,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名气大的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代表剧目有《追鱼》《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
别看二者名字像,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关系,其艺术形式也机具各自的当地特色,越调激昂豪迈,越剧温婉绵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越调和越剧都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它们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剧种。
从发源地来说,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根据现存的资料考察,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越调已经在南阳一带地方广泛流行,它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的,清末时河南南阳以及襄城县、郏县、许昌、新郑、密县、荥阳,越调班社达一百多个,剧本多为艺人集体创作,口碑相传,袍带戏、历史戏居多,三十年代以后,大多数越调班在农村,大都在内乡县、许昌县、舞阳县、南召县、邓县等河南西南部。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从艺术特色上讲,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脸体。其调式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唱腔则由上下句形式构成,上句一般大都停在调式的主音以外的其他各音上,而下句则一般停于调式的主音上,其唱腔优雅纯朴,其板式有诸如慢板、导板、铜器调、赞字、哭腔、流水、飞板、紧打慢唱等,同时具备有慢、中、快、散等多种节拍形式;其唱词一般以七字、十字为主,唱词少,道白多,语句相对比较文雅深奥,在唱调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调门演唱,它的句法结构有起眼落板、起板落板、起眼落眼、起板落眼等多种形式;越调的伴奏乐器文场、武场也各有不同;越调历史悠久,有较多的曲牌。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三个,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金采风派、张桂凤派;越剧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越剧常用乐器主要有打击乐:板鼓、拍板、堂鼓、大锣、小锣、小钹,弦乐:二胡、中胡、三弦、琵琶、柳琴、扬琴,管乐:笛、箫、长笛,吹乐:大小唢呐。
无论越剧、越调还是其它众多剧种都同属于中华民族的戏曲瑰宝,剧种只是用来区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的特定称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传统戏曲艺术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其中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相信在漫长的岁月河流中,中国戏曲将继续走向辉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关系。但是戏剧剧种发展和传播没一点关系是说不过去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关系,越调是河南大部,湖北北部的地方剧种,道白是用湖广中州韵和河南话,唱则以十字口、哭头、四平调等调门的北方戏;而越剧则是苏南、沪、浙北一带地方戏,道白以吴侬语,唱腔以中低音等低调门演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河南戏,中原语系,一个是上海戏,浙江的越语。申凤梅是唱越调的,王文娟是唱越剧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