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家庭里是严父慈母好还是严母慈父好?对此你怎么看?
孩子,严父慈母,慈父在家庭里是严父慈母好还是严母慈父好?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丁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侯,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晴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魂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
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要能教育好孩子,哪个严哪个慈都可以。严也要严的恰当,慈也要慈的有分寸,要不孩子就没办法教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教育理念不一样,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模板。中国的传统育儿观念是严父慈母,虽然到了现代,是严母慈父的多。
但双方的分工通常都是,一方很严厉,一方很温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着来,以达到使孩子听话的目的。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会让家里产生矛盾,产生冲突,让孩子产生价值偏差,不知道该听谁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孩子面对严厉的父亲或母亲,会产生畏惧心理,会渐渐疏远他。
在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爸爸妈妈就是典型的慈父严母。苏妈很强势,也更为严厉。她在对待苏明玉三兄妹的时候,又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在小女儿苏明玉的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导致苏明玉一上大学,一有机会离开压抑自己的家庭,就发誓不再依靠家里,她工作后鲜少回家,甚至在苏妈过世的时候,也表现出一副冷漠的样子。
另一方面,孩子会把对他和善、温柔的一方,当作同盟。
比如在我家,我妈妈常常吐槽我,比如说我坐没坐相、站没长相,平时不注意形象,肯定没人要。而这时候,我爸爸就会给我挤眉弄眼,悄悄地说:“别听你妈的,老爸觉得你挺好看。” 这样的场景在我家发生了无数次,以至于从小我就对爸爸格外依赖,觉得他特别理解我。
而在孩子依赖和善的一方父母时,被依赖的他们也从中获得了满足感,从中受益了亲密关系。严厉的一方可能就比较吃亏了,他会觉得,自己严厉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最后孩子和另一半都不领情,把自己推向了家人的对立面。
严父慈母或者严母慈父,其实都不适用于教育孩子,因为他们不同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困扰,让孩子做出试探和挑战性行为,以确定父母的真实意图,导致出现价值偏差。
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一下这种情况。
首先,父母应该统一战线,达成共识,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方不能够拆台。
比如,妈妈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吃完饭去做作业,孩子想先看一下电视,爸爸不能来一句:“你就看一个小时嘛,看完了我们再写。” 也不能妈妈一不在家,爸爸就对孩子说:“今天你妈不在家,我们看电视。”
不管是当面,还是背地里,都不能给孩子形成家里有两种行为准则的错觉,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发展心智。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有发言权、决定权。
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比方说,父母想给孩子报画画兴趣班,首先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万一孩子喜欢的是唱歌而不是画画,那么报画画班只能让他痛苦。
父母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也把自己的考虑告诉孩子,双方一起讨论,寻求共识。只有当孩子参与了制定规则,才能成为规则的拥护者。孩子决定去画画兴趣班,那么他会更信守承诺,在画画时遇到困难,能够不退缩,坚定自己的选择,证明自己的选择。
最后,我们应该放下情绪,关注解决问题本身。
上一篇:经期腰疼小腹疼痛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