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
抑郁症,抑郁,的人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实,真正犯错的,是价值观。尤其是从小被灌输的,建立在弱势群体“历史生存经验”基础上,否定自己真实心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注定是要破灭的——它既不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符合当下的深层规则。“心外无理”,真正的智者永远只向自己内心学习,永远只以自己内心为最高价值,永远只处于内心的单纯满足之中。他们正是站在历史终点等待未来为他们而来的胜利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在精神疾病负担中的权重最大,自杀率也非常高。WHO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负担。
抑郁症是如何引起的?
01
其实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没有探究清楚。
尽管如此,各国学者对抑郁症的病因机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抑郁症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目前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出现涉及生物、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
下面我们来讲讲关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和已知的发病机制:
02
危险因素
不同性别、年龄、性格和经济地位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不一样。
在女性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两倍,这是跟激素水平、社会对性别的态度、心理社会应激有关。抑郁症的发病年龄多在21-50岁,近年来有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另外,焦虑、强迫、冲动等性格较明显的人容易患抑郁症。城市人群患抑郁症的比例要比农村高,这跟社会因素有关,城市的工作生活节奏和农村大不一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两者的差别正逐步减小。
遗传因素
03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父母患有抑郁症,那他们的孩子一定程度也会有抑郁情绪。
研究表明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比一般人群要高2-4倍,初次发病年龄小、反复发作、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患者,他/她的家族遗传性更明显。
双生子(双胞胎)研究也提示异卵双生的发病率为20%,同卵双生的发病率为40%。这些都证明抑郁症的患病和遗传基因有很大关系。
04
神经生化因素
抑郁症的神经生化机制主要是涉及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三个主要的神经递质,而且这三种神经递质是协同发挥作用的。
一般认为大脑中这三种神经递质的减少会引起抑郁情绪,很多抗抑郁药物也是通过提高这些神经递质来起到抗抑郁作用的。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五朵金花”。
社会心理因素
05
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很多情绪都会因为社会的影响而改变。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愤怒情绪受到压抑的时候会导致抑郁,被压抑的愤怒导向内部,进而转为自责和自我怨恨,以抑郁的情绪表现出来。
抑郁情绪常由应激事件引起,丧偶、婚姻不和谐、失业等负性生活事情的发生都可能增加抑郁症的风险,对于有抑郁易感性人格和思维模式的人更为如此。在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发生6个月之内,抑郁症发病风险将会增加6倍。
抑郁症的发生涉及上面提到的多方面因素,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不能一概而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将会越来越清晰,也能为预防和对因治疗抑郁症提供有利的依据,最终让我们跟抑郁症说“Bye-Bye”!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抑郁症的根源非常明确,是在于人脑内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出现了减退所致。这包括5-羟色胺在大脑内的生产、投送、转运和重吸收等过程。
中缝核——5HT生产和投送系统
位于人脑脑干中的9个中缝核是五羟色胺的主要来源,中缝核当中有生产五羟色胺的神经细胞,从中缝核延伸出来出的轴突构成了五羟色胺的投送系统,几乎遍布全脑。九个中缝核在脑干中线高低分布,较低的中缝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的轴突结束于脊髓和小脑,较高的中缝核(中央下核、中央上核、中缝背核)的轴突则延伸至大脑的高级皮层,此部分的中缝核及其轴突路径上的相关结构的机能衰退都可能导致抑郁症。
其他脑区对5HT分泌的调控
眶皮质区、扣带回、内侧视前区以及下丘脑中的不少区域都控制着中缝背核内神经元的5-羟色胺分泌,尤其是眶皮质区对抑郁症的影响较大。也就是说其它脑区的一些问题也可能导致5羟色胺系统异常,也会成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遗传影响
5-羟色胺受体基因缺陷也是抑郁症的根源之一。如果大脑神经细胞上的受体不足或者有变异,也很可能导致对羟色胺低能、不敏感,形成抑郁。这种抑郁跟遗传关系密切。
例如:5-HT1A受体基因会影响人的攻击行为,5-HT2A受体基因则会更多影响到抑郁自杀的几率。(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外向性行为和内向行为的影响因素。) 上述这些受体因基因差异而导致对5-HT的敏感度差异,随之表现为某些人更倾向于暴躁攻击他人,而另一些人则会更倾向于因抑郁而选择自杀。
激素水平影响
但随着人年龄增大,体内的性激素水平会逐步下降。
睾酮水平的下降很可能是不少中老年男性抑郁症患者诱发严重抑郁症或者感受到长期轻度抑郁的原因,而女性通常不受这样的困扰。这种抑郁也是经由前述5-羟色胺路径实现的,因为雄性激素不仅能够塑造大脑,还能够提升大脑对其他激素或者神经递质的敏感性。
通过运动锻炼,或者服用雄激素或者雄激素前体药物,对此类抑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能一劳永逸。
酒精或其他药物的诱导
长期酗酒或者服用某些药物会损伤大脑内结构,破坏大脑内化学物质的平衡从而诱导抑郁。这是有多个研究证实的结论。
压力或精神创伤的诱导
此类抑郁实际上也有非常坚实的生化基础。其基本原理和酒精或者药物对大脑的损害类似。
实际上人类因压力而分泌的压力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素)就有强烈的改变大脑结构的能力,相当于一种精神药物。长期处于压力之中,可以导致大脑结构的永久性改变,从而为抑郁或者其他精神性疾病创造条件。但这个过程必然是长期积累而成,有一定的可逆性。所以对于这种抑郁,可以积极的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其他外部手段进行干预。症状比较轻的,可以不用服药。
上一篇:春运回家,如果你买不到坐票或者卧铺票,只有站票,你还会回家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