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紫砂壶表面不同的折光率能说明什么?
不同,紫砂壶,结晶紫砂壶表面不同的折光率能说明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紫砂壶表面不同的折光率能说明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够专业!换一句壶友间耳熟能详的说法,其实也就是有关紫砂壶水色中的“水”的深入了解和认知:
壶友把玩紫砂壶,聊壶品茗席间,经常会谈及紫砂壶的水色如何:色者,自然发色;而这个水,其实就是壶表对光线的反射效果,带给人的视觉观感。
造成这种视觉观感上水的不同的原因,从本质上看,决定于不同的紫砂矿料分子结构特性的差异化所致的结晶程度的、甚或结晶纯度的不同,而并非玻化所致:
把玩紫砂壶的老玩家都知道:紫砂矿料的分子结构特性,属于富含赤铁矿的黏土质粉砂沉积岩;所含黏土胶结了含比不同的粉砂碎屑,其中二氧化硅含比高,故而烧制后,结晶相重而玻化相几无;
而紫砂泥料中富含的金属氧化物的结晶,是在泥料大小颗粒的表里内外;故而结晶程度越高的紫砂矿料,颗粒表面晶状越发明显;甚或柴烧曜变的紫砂壶,壶表泥料颗粒表面会发生析晶现象,对光线的反射更强烈,在观感上也就显得很水润。有朋友会问:同样泥料的一把紫砂壶,为什么壶里内面就没有壶表那么水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目前紫砂壶的塑型工艺是镶片法,壶身内部是没有办法像壶表一样走明真的;明真的过程是把粗颗粒或者砂,压进泥坯壶胎体中间做骨架支撑的同时,把稀泥浆篦出到壶表;
烧结后在紫砂壶表会形成一层薄薄的不是釉而又胜似釉的浆面,致密度相对会更高,也就是颗粒的致密度相对更高,这样析晶于颗粒表面的结晶体也就相对更集中,对光线的反射效果就会更强烈,当然比没有走过明真的壶内疏松的表面看上去会水润的多。
至于说到紫砂泥料颗粒的目数高低、粗细,也会影响对光线的反射效果,其本质上也是致密度高低所致;如果紫砂泥料本身的结晶程度就低,就算把颗粒粉碎的再细,也不会水润感明显;
但如果紫砂泥料本身结晶程度就高,再加上泥料颗粒目数相对再高一些,甚或是黏土质成分含比高,泥性更偏重,而明真的工艺水平又很高,那就不仅仅是水润了,水润的同时还带有润透的感觉,也就是常说的“水头”很足。
无论是结晶程度相对低的紫泥类属泥料的不水雅润也好,还是结晶程度高的朱泥类属泥料的水润也罢,甚或是柴烧曜变老朱泥的结晶纯度高而析晶到颗粒表面,带来的水透感,这所有的对光效应都并非完全玻化的折射,而是因壶表凹凸不平的、甚或是多种形态存在的、程度轻重不同的褶皱纹理质感,对光漫反射使然。
@紫砂泥的传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简单的来说1.壶表结晶程度不同。2.泥料含砂比例不同。3.制作者明真水平不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的折光是指壶身表面的反光,也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紫砂的颗粒大小(目数)这个是和泥料有关,也有懂行的人说的泥纹,这个和作者的手法工艺有关,也就是说白了是全手工、半手工、模具、手拉坯、注浆。我们一般的全手工制作工艺是用泥搭子多次捶打泥片,使泥片的泥纹收紧变小,从而导致泥片密度变大,而手拉坯、注浆就可想而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紫砂分类各种原因,一种是原矿材料不一样,做出来的效果视觉不一样,二是一些作者制作过程,有一些壶经过抛光,所以视觉也不一样,还有就是紫砂壶刚用的时候和用过一段时间也不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观点
1,新老不同,老壶经过岁月的浸渍,宝光内敛,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新壶则火气外露,谁都不服的样子。
2,砂料不同,又分为材质不同,和储存熟化时间不同。
3,砂料配比不同。
4,制作人的技艺、工艺不同,造型不同。
5,烧窑的温度时间不同,燃料不同等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以下几点:
一个是泥料目数的区别
二是明针的区别
三是烧制温度上区别
四是泥料的种类区别
上一篇:如何把素菜炒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